特应性皮炎精神心理共病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

时间:2025-09-11 12:16:28   来源 网络   作者:网络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该病的特点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AD不仅是局限于皮肤的疾病,更是一种系统性疾病。AD除了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食物过敏等特应性合并症有关外,还与多种心理健康合并症有关,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认知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进食障碍、学习困难、自杀意念等。

图片

AD及其精神心理共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青少年AD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与其睡眠不足和抑郁症状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AD儿童照护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病率超过50%。然而临床常忽视对患者精神心理合并症的筛查,因此有必要提高对AD精神心理共病的认识。

AD精神心理共病流行病学

AD患者可能因反复发作的皮疹、瘙痒和生活质量降低而增加精神心理合并症的风险。其中焦虑、抑郁和自杀倾向是目前重点关注领域。一项系统性评价指出,成人AD患者的抑郁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以上,而儿童AD患者的抑郁风险约为健康儿童的1.3倍。AD患者焦虑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1%。目前研究表明,AD人群中经临床医师诊断为焦虑的比例高于非AD人群。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无AD人群相比,AD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分别增加44%和36%。在韩国一项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中,与没有AD的青少年相比,AD青少年也具有显著的自杀倾向。部分研究认为AD患者仅自杀意念增加,而自杀行为没有显著改变。

图片

儿童AD患者更需要关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 activity disorder,ADHD)、睡眠及学习等问题。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早期的特应性湿疹将促进ADHD的发病。同时,ADHD患儿及其兄弟姐妹出现特应性疾病的风险也更高,提示了两种疾病可能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AD患儿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记忆困难尤其是合并有ADHD或发育迟缓时,出现学习困难和记忆困难的风险更是单纯AD患儿的2~3倍。睡眠障碍在AD患者中高发:47%~80%的儿童和33%~90%的成人都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远高于一般人,而且睡眠障碍似乎在AD儿童患者中更常见。此外,2岁以前的AD会导致幼儿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在内的神经功能发育障碍风险增加。

图片

除了上述精神心理合并症外,AD患者还可能合并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述情障碍等。精神分裂症与AD的关联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一项基于英国健康记录的队列数据表明AD儿童患精神分裂症(HR0.72)的可能性较小。来自丹麦的队列研究则表明在排除哮喘以后,其他特应性疾病仍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RR)增加1.27。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则表明AD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OR1.64)。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或许与这些研究纳入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有关。AD对认知障碍的影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愈发受关注。研究证实AD显著增加全因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症风险。已发表的系统性评价研究普遍认为A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间具有显著关联。一项韩国研究也认为AD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有明显关联(OR1.54)。述情障碍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触发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AD患者中述情障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述情障碍与不良预后有关。这些精神合并症明显增加了AD患者的疾病负担,有必要加深对这些合并症的认识。

影响因素

1、遗传与家族聚集:

精神心理疾病在父母与子代间的遗传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里主要讨论了AD及其精神心理共病的“交叉”遗传,尤其是父母的特应性疾病对子代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孕期AD可以增加子代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母亲产前活动性的特应性疾病也与儿童的ADHD风险增加相关。同时,特应性疾病与焦虑或抑郁的共病存在家族聚集的特征,双胞胎一方患病, 另一方无论自身有无特应性疾病,其焦虑抑郁风险均增加。

图片

2、人群特征:

年龄、性别和种族显著影响AD患者的精神共病风险。一项队列研究表明高龄是AD患者长期抑郁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中年发病(40~59岁)的AD人群中,患焦虑、抑郁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AD患者更容易合并全因痴呆(OR1.16)和阿尔茨海默症(OR1.28)。有研究认为女性通常比男性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更高。而Chatrath等认为男性是AD患者长期抑郁的预测因素之一。总体而言,不同性别AD患者的精神共病风险存在差异。睡眠质量低下、黑人/非裔美国人种族、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低、合并中重度抑郁、瘙痒严重和皮肤疼痛的AD患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与其他洲相比,北美AD儿童ADHD、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更高,非洲AD成人的焦虑 和抑郁患病率最高,而亚洲AD成人的ADHD和自杀意念患病率最高。

图片

3、疾病严重程度:

大部分精神合并症似乎都与AD或瘙痒的严重程度相关。大型队列研究显示,轻、中、重度AD患者新发抑郁风险递增(HR1.10,1,19,1.26)。自杀意念风险也随AD严重程度增加,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轻、中、重度AD患者自杀意念患病率分别为0.21%、6%和19.6%。此外,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成人认知功能障碍及述情障碍发生率均与AD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然而,AD的严重程度与AD患者合并焦虑症关联似乎不太明显。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观察到,与无AD的人群相比,轻度、中度、重度 AD患者新发焦虑症的HR分别为1.14、1.21、1.15。儿童AD严重程度、疾病是否处于活动与儿童的智商之间没有关系。总的来说,大部分精神心理合并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提示需要加强AD管理以减少精神心理合并症的出现。

图片

4、生活习惯及其他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具有学习成绩差、不吃早餐、喜欢喝饮料、运动少、饮酒、当前吸烟等特征的AD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更差。出现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入睡困难)的AD患者更容易合并精神心理疾病。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的儿童出现抑郁(OR1.13)和焦虑(OR1.16)的几率增加。在一项纳入3097名新生儿的队列研究中发现伴有睡眠障碍的湿疹患儿十岁时出现情绪问题(OR2.63)和行为问题(OR3.03),提示睡眠障碍可能是湿疹患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AD患者的睡眠障碍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也可以互相关联。有研究表明AD疾病严重程度与睡眠障碍显著相关。瘙痒和搔抓是导致AD患者睡眠中断的主要原因,同时,AD患者细胞因子的昼夜节律紊乱、褪黑激素分泌失调、皮肤屏障完整性降低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这些影响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增加了AD患者精神心理共病风险。

图片

潜在机制

目前提出了许多机制来解释皮肤、炎症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关联。人们很早就提出“脑-皮轴”和“肠-脑-皮轴”的概念来解释皮肤疾病和 精神心理因素的密切联系。随着研究进展,大脑与皮肤互作的更多细节被披露。以AD为代表的炎症性皮肤病外周炎症因子增加,脑通过传入神经感知或血管内皮结合外周炎症因子,诱发中枢炎症,从而介导精神心理疾病。反之,精神心理疾病也可以促进和加重AD患者症状。早期生活压力或长期不良经历,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tary-adr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轴)诱发全身炎症,并作用于大脑的前岛叶和前扣带回等脑区,从而导致炎症性疾病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共病。

图片

1、基因遗传:

AD可能与大脑认知功能和发育存在共同的基因调控。有研究发现13号染色体长臂近段(13q12.3)的微缺失可以导致中度以上的智力障碍和AD。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AD患者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症状。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06:02的基因多态性或许与AD和1型发作性睡病共病相关。AD患者的血清素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高度焦虑的人格特质有关。AD患者病变皮肤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样纤维高于非病变区域皮肤,且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相关。一项基因分析显示AD患者重度抑郁相关调节基因表达显著变化。此外,表观遗传学改变也可能在AD和精神疾病 的家族共病中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母体的焦虑情绪可以降低胎盘甲基化水平以促进后代AD发生。孤独症谱系障碍和AD具有共同的miRNA过表达,推测两种疾病之间部分病理生理途径具有关联性。

2、免疫炎症:

研究表明,AD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通路,从而影响重度抑郁症的病理发展。Park等发现相较正常小鼠,AD小鼠大脑中炎症细胞数目增多及小胶质细胞活性增加,大脑炎症反应更剧烈。Yuan等则认为NOD样受体3炎性小体基因的相关蛋白参与AD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调控。瘙痒可以通过影响杏仁核、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等多个大脑区域引起焦虑。反过来,焦虑也可能加重AD患者瘙痒等症状。有研究观察到,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AD患者血清IgE水平更高,Th1/Th2比值更低。AD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AD相关的心理压力水平升高会干扰大脑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和神经递质系统(如儿茶酚胺能、多巴胺能)的发育。这些脑区和神经递质影响注意力控制、决策、记忆和运动输出,被认为是ADHD发病的关键通路。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IL-2、IL-6和TNF-α有增加趋势,这些促炎细胞因子可能穿越血脑屏障并激活神经免疫,从而影响调节行为和情绪的大脑回路。以上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在AD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3、神经内分泌调节:

AD患者真皮中的感觉神经会释放多种神经肽,如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导致血管扩张及炎症加剧。以多巴胺、环磷酸腺苷及其 反应通路相关物质为代表的大脑奖励回路的神经元参与了AD小鼠并发抑郁的过程。膳食低聚半乳糖通过调节大脑中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酮水平,使AD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减轻,说明这些物质可能都参与了AD合并抑郁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有自杀行为的AD患者脑脊液中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显著升高,而神经营养因子-4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降低。AD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能标志物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和焦虑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5-羟色胺及其受体等物质参与AD发病及恶化,而精神心理疾病中也常见5-羟色胺能物质异常,这在部分程度上解释了AD与精神心理疾病共病机制。

4、HPA轴:

多项证据表明HPA轴参与了AD和精神心理疾病共病的发展。压力可以通过激活HPA轴,破坏表皮屏障,加重AD症状,而异常的HPA轴功能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ADHD等精神障碍密切相关。一项研究发现,在AD儿童中,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ADHD样行为增加与HPA轴对急性应激的反应降低有关。Jin等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治疗后AD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的DOCK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该蛋白水平与焦虑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同时,长时间的孕期压力和持续过量的皮质醇可以影响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增加易感个体的AD患病率。 这些因素也增加了后代在产后环境中对逆境的易感性,进而增加了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5、交感神经作用:

交感神经在AD与精神心理疾病关联中的作用比较复杂。一方面,AD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障碍导致汗腺功能障碍,皮肤干燥。且AD患者轴突反射介导的异常催汗功能异常与持续焦虑 状态明显相关,即患者焦虑越严重,一定时间内出汗越少。此外,交感神经活动减少会导致夜间瘙痒加剧,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加重AD症状。另一方面,Seiffert等发现A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抑郁和情绪兴奋度,同时表现出以心率加快为代表的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多汗也可以破坏皮肤屏障,加重AD症状。早期应激也可以激活交感神经,促进外周炎症因子水平增加,并影响大脑的神经回路,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总之,交感神经失调在AD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关联中具有一定作用,然而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

治疗进展

治疗AD的传统药物可以缓解AD的精神共病。不少病例报告报道了局部外用激素对患儿的皮炎和睡眠障碍均有效。磷酸二酯酶4也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和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阻断瘙痒-焦虑的恶性循坏可以同步改善AD症状和焦虑共病。一项荟萃研究表明,接受AD药物治疗的患者焦虑评分显著降低。目前诸如IL-4受体拮抗剂、jak抑制剂等 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改善AD患者相关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分。因此可以认为缓解AD症状的药物大部分都可以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况。针对精神心理症状的药物和方法也有助于减缓AD症状。褪黑激素被认为可以同时改善患者的AD症状和睡眠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褪黑激素调节皮肤微生物群有关。使用抗焦虑药物也 可以在减轻患者瘙痒感的同时改善皮肤症状。氟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除了抑制瘙痒,还可以抑制IL-4和IL-13分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AD。低聚果糖等益生元也可以上调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改善AD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皮肤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此外,认知行为疗法也被证实可以改善AD患者的皮肤和精神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语与展望

AD与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在内的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有密切联系。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证据表明AD患者的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并且患病率不同程度地受遗传、性别、年龄、AD严重程度和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解释AD和精神心理疾病共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其可能涉及遗传、神经免疫炎症、神经内分泌等多条通路,仍需要更多的机制研究去阐明AD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既往仅用于治疗AD或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也被证实对其共病具有良好疗效,同时期待未来能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婷玉,申晨,冯爱平.特应性皮炎精神心理共病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5,32(8):604-612.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1-514.

3.S UW,CHEN H,GAO Y,etal.Anxiety,depress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caretakers of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J].AnnGenPsychiatry,2022,21(1):12.

4.其他文献略。

上一篇:SIMV模式,万能 or 无能?...

下一篇:PharmacoEconomics: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