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嚏不断?儿童过敏性鼻炎用药一览!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过敏性疾病是身体受抗原性物质(也称过敏原)刺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儿童过敏性鼻炎(AR),也称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发生的、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

据数据显示,我国儿童AR患病率为 15.79%,且逐年增高。大多数抗原为吸入性抗原,以尘螨和花粉最常见。学龄前期以鼻塞为主,可伴有眼部症状和咳嗽。学龄期以清水样涕为主,可伴有眼部症状和鼻出血。

儿童AR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复发为主。一般治疗主要是指避免与过敏物接触,该方法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方式。研究发现,粉尘螨是引起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花粉则是引起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常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应指导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被褥,保持室内清洁。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仍需要积极锻炼身体,饮食合理,提高抵抗力,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

图片

图:儿童AR的防治采取阶梯治疗模式

药物治疗在儿童AR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充血剂以及中药。轻度间歇性儿童AR采取抗组胺药物治疗,中-重度间歇性和持续性儿童AR采取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或(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

抗组胺药物: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神经递质。第二代抗组胺药为儿童AR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推荐用于儿童患者的治疗。这类药物起效快速,持续作用时间较长,能显著改善鼻痒、喷嚏和流涕等鼻部症状,对合并眼部症状也有效,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

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能有效控制轻度和一部分中-重度间歇性儿童AR。对于严重的、持续性发病的患儿,可与鼻用激素联用。抗组胺药物不但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还能减少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喘鸣次数,在哮喘的二级预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伴有湿疹、眼部过敏症状的患儿更适用口服抗组胺药治疗。此外,鼻用抗组胺药物起效快,临床上季节性、常年性、间歇性发作的患儿可使用该类药物。

鼻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其抗炎作用为非特异性,对各种炎性疾病均有效,可持续控制炎性反应状态。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儿童AR的一线治疗药物,对儿童 AR 患者的大多数鼻部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主要用于中重度儿童AR。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与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1受体结合,通过竞争性阻断半胱氨酰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作用,更为适用于学龄前期鼻塞较重的患儿。对于中重度AR患儿,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作为联合用药,特别是与鼻用糖皮质激素一起使用。一部分并发哮喘的患儿可受益于此药。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为儿童AR 的二线治疗药物,临床酌情使用。其中,色甘酸钠和曲尼司特临床较常用,对缓解儿童AR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症状有一定效果。

减充血剂:对于有严重鼻塞症状的 AR 患儿,可短期局部使用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临床不推荐口服减充血剂(伪麻黄碱等)常规治疗AR。

中药:中医认为,该病属于“鼻鼽”范畴,主要是由于禀质特异,邪犯鼻窍引起,从病因病机上看,历代医家观点各异,一般认为与体质特异、肺脾肾阳气亏虚、卫外不固等关系密切,同时,郁热内蕴、寒热错杂、阴阳失调等也可能导致发病。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一定辨证优势,例如,对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患者,应以补益肺气、温肺散寒、固表护卫为主;对脾气虚弱、化生不足患者,应以温运中阳、益气健脾为主。

此外,除了之上防治方法之外,对于大龄儿童AR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特别是鼻塞症状加重、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推荐对双侧下鼻甲黏膜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缓解鼻塞症状。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鼻腔冲洗以及免疫治疗等。鼻腔盐水或海水冲洗是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鼻腔和鼻窦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更适用于婴幼儿。

另外,免疫治疗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该疗法是针对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对因治疗,即给予患者逐步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在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至不产生临床症状。同时,舌下免疫治疗是一种经口腔黏膜给予过敏原疫苗,使患者逐渐实现免疫耐受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年 3月 第34卷 第3期

2,徐佩茹,李敏.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07(1).DOI:10.3969/j.issn.1000-3606.2007.01.002.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Ann Rheum Dis:非甾体抗炎药剂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上篇:《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直肠癌)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