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 ASCO:巴一教授权威解读消化道肿瘤突破进展,精准绘就治疗蓝图

时间:2025-08-27 12:09:33   来源 网络   作者:网络

编者按:2025年,ASCO会议上消化道肿瘤领域成果亮眼,为多年沉寂的消化系统肿瘤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解读2025年消化道肿瘤最新进展,剖析免疫治疗精准化趋势背后的逻辑与挑战。

医悦汇: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25年消化道肿瘤的最新进展。

巴一教授:在2025年ASCO全体大会的Late-Breaking Abstract(LBA)环节中,共有5项研究入选,其中2项聚焦于消化系统肿瘤(结肠癌和胃癌)。这两项研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源于其治疗目标的本质差异:与一般晚期肿瘤以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的姑息治疗策略不同,结肠癌与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是以治愈为导向的。

从研究设计来看,这两项研究均围绕手术切除展开。其中MATTERHORN研究探讨了在胃癌中,FLOT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联合化疗)基础上联合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在无事件生存期EFS)的改善取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果。然而,该方案在临床实践中面临一定挑战:虽然FLOT方案在国内部分医疗中心有所应用,但其普及程度有限,大多数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采用两药联合免疫的治疗模式。这种差异主要源于FLOT方案较高的毒性反应(尤其是血液学毒性和神经毒性),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操作性及重复性较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与KEYNOTE-585试验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后者采用的联合免疫方案在数值上显示出19个月的EFS差异,但未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显著性阈值。这一对比提示我们,在解读临床试验结果时,不仅需要关注数据,更应重视研究设计本身及试验质量的把控。本研究被遴选为2025年ASCO全体大会的LBA报告,正是基于其确凿的阳性结果及生存数据的显著改善。就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进展而言,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关于免疫治疗的最佳使用时间这一关键问题,目前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中多基于既往RCT研究的固定模式及临床经验。因此,开展设计严谨合理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确凿证据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抗体偶联药物(ADC)DS-8201的研究进展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一种靶向HER2的高效抗肿瘤药物,尽管其存在间质性肺病等需要特殊关注的不良反应,但在HER2阳性的实体肿瘤中已展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活性。跨瘤种研究均证实了其确切的客观缓解率(ORR)。目前该药物正从后线治疗逐步向前线推进。DESTINY-Gastric04研究已证实,在胃癌二线治疗中,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DS-8201也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然而,DS-8201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有限,其特有的毒性谱需要更专业的临床管理。目前其疗效的提升(中位生存期延长约3个月)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不良反应管理策略的完善,预计其疗效的获益将进一步提升。因此,DS-8201在胃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未来需要更多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价值。

在2025年ASCO大会上,结直肠癌(CRC)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进展,主要集中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人群的免疫治疗优化以及BRAF V600E突变型患者的靶向治疗突破。尽管未对CheckMate 8HW试验进行详细阐述,但其研究结果与预期一致,证实了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的双免疫治疗方案相较于单药治疗的显著优势,在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等关键终点上均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这一发现进一步强化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dMMR(错配修复缺陷)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一线治疗中的地位。BREAKWATER试验探索了新型靶向联合方案(BRAF抑制剂+抗EGFR抗体+化疗)在该人群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中位OS突破至30个月,较历史数据(约12-18个月)实现了显著延长。这一突破性进展为BRAF突变型mCRC患者提供了更具前景的治疗选择。然而,该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毒性、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异常等)较为突出,可能限制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因此,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加强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积累更多安全性数据,以提高该方案的可及性和临床适用性。

丁克峰教授团队开展的ANCHOR研究对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Avastin)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数据显示,两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主要疗效终点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临床获益,但受限于相对较短的随访周期(约25个月),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最终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在维持治疗阶段,安罗替尼因其口服给药方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谱相对更优且临床应用经验更为丰富,但其需要每2-3周静脉给药的治疗模式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然而,在联合化疗阶段,安罗替尼并未显示出显著优势。因此,关于初始治疗即选择安罗替尼抑或在维持治疗阶段进行药物转换的临床决策,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明确。基于现有证据,ANCHOR研究的主要结论支持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具有相似的抗肿瘤疗效这一观点。

该研究入选LBA(Late-Breaking Abstract),反映出全人群结直肠癌治疗领域长期缺乏突破性治疗方案的现状。就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而言,该研究结果可能为未来的指南更新(今年版本未作调整)提供循证依据,但其对国际指南(如NCCN或ESMO指南)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ATOMIC研究作为一项关键性研究,其数据明确显示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提升约10%,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超过10%的患者面临复发风险,因此如何精准筛选高危人群以优化治疗策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尽管ATOMIC研究改善了生存结局,但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亦增加超过10%。考虑到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通常预后较好,部分低危患者即使不接受强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仍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若因治疗导致严重毒性,则风险-获益比可能不理想。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识别这类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同样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尽管如此,ATOMIC试验的阳性结果仍标志着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无论如何,今年ASCO会议中胃肠肿瘤领域有两项研究入选全体大会LBA,无疑是一大进步。毕竟,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已多年未入选。不过,鉴于MSI-H患者在结直肠癌中的占比较低,针对全人群的努力仍需持续加强。

医悦汇:请问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精准化趋势?

巴一教授:我认为该临床治疗趋势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数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但临床数据显示约20%-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致命性的irAEs,也可能导致显著的治疗中断率(15%-20%)和长期生活质量下降(QoL评分降低≥30%)。

对于免疫治疗原发耐药同时并发irAEs的患者群体(约占所有接受治疗患者的10%-15%),其临床结局尤为不佳。基于此,采用多组学生物标志物检测指导的精准治疗策略,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已得到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支持。

在生物标志物开发方面,目前研究重点集中于建立预测模型整合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多维参数。最新数据显示,这种组合策略可使患者筛选准确度提升至82.6%。

针对Claudin18.2靶向治疗,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其胃肠道毒性(≥3级呕吐、腹泻)发生率高达35%-45%。采用免疫组化(IHC≥2+)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筛选策略,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ORR从14%提升至42%)。如何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特别关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胆道闭锁...

下一篇:临床热点 | 慢乙肝免疫治疗,进展到哪一...


 热门文章

精于品质,专于男装,诚于服务

精于品质,专于男装,诚于服务

罗蒙 ROMON 商务夹克外套男新款春夏季服装新立领外套男士爸爸装中青年大码干部上衣男装茄克 XQD-009黑色 XL

罗蒙 ROMON 商务夹克外套男新款春夏季服装新立领外套男士爸爸装中青年大码干部上衣男装茄克 XQD-009黑色 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