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述评 | 我国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人群基数大、血压控制率低,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是提升血压控制率的关键举措。尽管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已在基层广泛推行,但现有研究表明,我国血压控制率依然偏低。

本文梳理了我国公开发表的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存在高质量研究较少、影响因素研究的维度局限、血压值的选取及长期血压控制评价方式不统一以及血压的达标判定并未与国际指南接轨等局限。

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统一血压控制的评判标准,增加对规范化管理患者的研究;拓展研究视角,深入探讨多层面因素对血压控制的影响;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血压患者精准化管理的研究等。

我国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检索了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我国基层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基层指南发布的次年)—2024年7月,发现研究内容涉及接受过基层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能够获取全文且高质量研究(至少有控制偏倚后的结果)不足40篇,且多为描述性研究,缺乏队列研究。

在提及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文献中,明确强调社区规范化管理概念的仅有5篇,将接受管理并实现规范化管理(每3个月至少1次随访且每年进行1次体检)作为人群纳入标准的文献仅有2篇,其中1篇要求规范化管理持续5年,另1篇要求规范化管理持续30 d,且缺乏详细的评判标准描述。

影响因素包括患方、医方以及社会环境因素

在接受基层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结果影响因素研究中,关注的研究因素主要分为患方因素、医方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三大类。

(1)患方因素:大部分研究因素在所有文章中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结果的影响方式是一致的。例如,在人口学特征和生活行为习惯中,文化程度高、收入高、退休、适量运动、疾病知识素养高、有日常监测血压的习惯等是保护因素,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出正常范围的BMI值、初始血压值高以及依从性差被视为危险因素。然而也有一些因素如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在不同研究中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是矛盾的。在一定范围内,高龄和其他共病的人群血压控制反而更好。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如少数民族、饮食以及一些生理指标,如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偏高均被视为危险因素。

(2)医方因素:卫生服务相关的因素主要涉及是否进行家庭医生签约、门诊随访次数、用药信息、患者健康管理以及支付方式等方面。各研究在具体关注的细节上存在差异,且整体上对服务提供方特征的关注相对较少。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范畴如良好的运动环境和家庭社会支持等,对血压控制有积极影响。

接受基层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面临的挑战

01 高质量研究较为缺乏,影响因素研究的维度相对局限

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本身也存在着样本量较小、局部地区的数据缺乏代表性等局限。患者是否接受规范化管理,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来进行判定,目前国家在考核时按年度进行考核,根据是否满足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及1次体检判定患者是否被规范管理。在科学研究中,目前缺乏公认的研究判定方式,尤其是如何在持续时间较长的纵向研究中判定患者的规范管理情况,需要探讨。在影响因素的研究维度方面,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个体相关的因素,而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和环境因素的关注相对较少。

02 血压值的选取及长期血压控制评价方式不统一

在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时,血压值的测量与选取方式、血压达标的判定以及长期血压管理评价方式均会影响结果。尽管国家政策文件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中,提出如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主要依据患者在当年度考核前的最近1次随访时的血压记录值作为判定依据,随访血压测量次数以及血压记录值的选取需要结合随访期间首次测量血压是否达标以及与后续测量值的差异来确定,必要时才测量3次。但是有研究者会要求统一测量3次取平均值纳入分析,在长期血压控制评价时利用长时间内的多次血压值,如连续3 d的血压值、1年内病历系统内的平均血压值、使用前1周的家庭血压监测数据等;还有研究者会要求测量时间(如上午或下午)、测量部位的统一等。2024年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证明高血压的控制率在1年内不同月和1天中不同时间差异较大,建议评估时充分考虑以月和以小时为单位的测量时间

03 血压值的达标判定并未与指南接轨

在血压值的达标判定中,绝大多数的研究统一使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进行评判,仅极少数的研究考虑到年龄和并发症。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建议引入了血压目标范围内时间(TTR)评价长期血压管理效果,由于目前TTR仍没有确切的标准,我国最新的专家建议中推荐随访期间TTR达75%以上为合格标准,但在国内研究中使用较少。

未来高血压管理研究展望

01 统一评判标准,增加聚焦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是我国高血压管理的特色概念,尽管在行政考核体系已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仍需在学术研究中就如何判断和评价患者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情况达成共识,尤其在长期纵向研究中,在血压判定依据方面,需要关注患者诊室外的血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24 h动态血压以及家庭血压相关数据,建议引入TTR、血压变异度等有时间跨度的指标。

同时,慢病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规范化管理的评价除关注过程指标外,也应考虑将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等健康结局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02 拓展研究视角,关注多层面的影响因素

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维度视角,如从就医环境的角度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人员配备、药品的可获得性以及从环境的角度探讨社区健康支持体系、绿化程度、空气污染等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为制订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全面的依据。

03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高血压患者精准化管理研究

尽管研究提及的常见健康影响因素在多个研究中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是一致的,但部分变量在不同的研究人群中却出现了相反的影响结果,这既可能与不同特征人群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有关,也可能与不同研究的人群选择、样本量的大小、测量工具及测量时机的选择以及血压值的判断等有关。

未来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持续监测个体健康数据,收集并细化个体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新的技术进行研究,构建虚拟仿真预测模型,对个体利用模型提前识别其干预效果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提供个性化精准干预建议。可根据个体特征数据变化通过动态调整干预优先级,确保及时响应个体健康变化,提升高血压患者管理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这类研究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干预措施,还能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新思路。

小结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在逐年提升,但实际的血压控制率仍偏低。本研究呼吁未来在统一规范化管理研究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对已经接受规范化管理的患者进行深入的分析,纳入动态血压指标与健康结局评估,提升管理评价的科学性与一致性。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需拓展研究视角,系统考察医疗可及性、社区支持与环境因素对血压控制的综合影响。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将成为重要趋势,基于连续健康数据的动态预测与干预体系,不仅有望显著优化患者管理效果,也将为慢病防控体系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本文来源:何金玉,朱丽都孜·解思思别克,张宁,等.我国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J].中国全科医学,2025,28(24):2968-2971,2978.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Eur Heart J:高纤维饮食与优质碳水化合物如何改善左心室结构与功能?

上篇: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最新STTT,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