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O:中国胃癌和胃食管交界处癌诊断与治疗的现状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研究亮点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国多中心合作团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发表了题为“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基于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系统回顾了2017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27个省份的53家顶级医院共22万3千余名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生存结局,生动反映了中国胃癌诊断和治疗实践的最新发展,为优化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作为胃癌高发国家,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半数以上。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高盐腌制食品摄入)、吸烟、饮酒及遗传易感等多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检验手段的提升,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当前,中国虽然有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的指引,但对于实际临床中不同地区及年龄层患者的诊治差异、免疫治疗的应用范围、综合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缺乏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亟需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以精准指导临床实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NCID)中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符合条件的胃腺癌患者临床及治疗数据。该数据库涵盖53家三级医院及癌症专科医院,具备完善的病理诊断、病期分层、治疗方案及生存结局信息。研究排除非腺癌、复发及多原发肿瘤患者,共纳入220,304例胃癌患者。

患者按年龄分为≤44岁、45-64岁、65-74岁及≥75岁四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同时应用单变量Cox回归模型评估生存影响因素。数据质量通过自动及人工多维度审核确保,可视化并多表联动分析治疗模式与临床特征的关联。

主要研究结果

患者及肿瘤基本特征

分子标志物检测情况

标志物 阳性率(%) HER2 11.47 PD-L1 38.86 dMMR/MSI-high 7.94 EB病毒(EBV) 10.31 CLDN18.2 54.39(检测样本内) NTRK基因融合及突变 2.44 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 44.25

治疗模式概况

仅7.35%的II-IV期患者应用放疗,新辅助及辅助放疗分别为0.65%和3.09%,晚期患者多为局部及转移灶治疗。

生存分析

171,530例患者,随访中位时间12.91个月,整体中位总生存(OS)为28.68个月。生存率随时间及分期递减:

时间 总体生存率(%) 分期I 分期II 分期III 分期IV 1年 74.07 97.42 83.40 81.91 57.52 2年 54.89 94.81 69.13 60.92 33.58 3年 44.21 91.81 59.88 48.01 22.51 4年 37.97 89.55 54.26 39.81 16.82 5年 33.53 85.07 49.34 35.56 13.15


不同年龄组中,≤44岁患者各期均生存最佳,≥75岁患者生存较差。免疫治疗组患者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治疗中生存均显著优于非免疫组。

胃腺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胃腺癌总体队列的OS分析(a),按诊断时的分期分组(b)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首次基于中国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整合涵盖全国27省份顶级医疗机构的超过22万胃癌患者数据,全面描绘了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分布、分子标志物表达、诊疗方案及长期生存状况。研究结果反映出近年来中国胃癌早诊比例显著提升,预示未来减轻疾病负担的可期前景。免疫治疗正逐渐融入临床路径,尤其在晚期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同时揭示中国胃癌不同年龄层及临床分期的差异,为精准诊疗策略提供有力依据。高龄患者生存状况不佳,提示在治疗强度和管理方式上需个体化考量。放疗应用率偏低,尤其是在辅助治疗上,强调未来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及循证治疗方案的落地。

尽管诊疗水平整体进步,中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33.53%)尚低于邻近国家日本和韩国,这提示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筛查、早诊早治及创新药物的推广普及。研究为制定涵盖精准医疗和健康资源优化的全面防控策略提供了宝贵数据基础。

梅斯小编点评

这项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研究,填补了中国胃癌各阶段人群治疗与预后详细情况的空白。其覆盖范围广、样本量大,在胃癌这个高负担病种上,显著提高了我们对中国患者病情分布和治疗现状的认知。特别是免疫治疗比例的提升,为进一步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契机。未来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比如基因背景与免疫表型,促进精准治疗方案的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胃癌。

同时,研究提示我们需关注老年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与管理策略,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加强放疗和免疫治疗的结合、研发更有效且副作用低的治疗组合,将可能成为提高本土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最后,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胃癌数据库和推广GISL胃癌筛查,将为胃癌防控带来根本性突破。

原始出处

Chen, Y., Jia, K., Xie, Y. et al.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 J Hematol Oncol 18, 42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45-025-01698-y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曾昭冲教授:早期肝癌放疗进展

上篇:明晚19:00直播 2025消化领域线上教育项目| 重塑生命希望!本场SBS 直播会将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平台火热开播,把前沿医学知识、暖心康复经验直接送到你眼前!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