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25 | 对话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康寅、刘彤教授团队:介入 or 保守?中国研究揭示痴呆合并NSTEMI的更优治疗策略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近期,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陈康寅教授和刘彤教授团队带着诸多重磅研究成果亮相ACC国际舞台,这些成果涵盖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关键领域。每一项研究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心血,彰显了中国在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学术水平。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痴呆已演变成为一项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痴呆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尤为常见。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痴呆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即优先采用冠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还是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在本届大会上,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顾天舒博士,作为陈康寅教授和刘彤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代表团队分享“合并痴呆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对比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的重磅研究成果。这一研究不仅有望为痴呆合并NSTEMI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也体现了中国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贡献。
梅斯医学:在本次ACC大会上,陈康寅、刘彤教授团队带来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其中一项是在合并痴呆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对比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请您简单介绍下这项研究成果。
顾天舒博士: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精心筛选并纳入了来自中国天津市多个中心的1881例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从2010年1月到2024年3月。这些患者被分为两组:665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而1216例患者则接受了保守治疗。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s),该指标涵盖了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脏或脑血管事件(MACCE)以及BARC≥3级的出血事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对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
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显著降低了1年MACCE和NACE事件风险;在842对患者的PSM队列中,这些结果依然保持一致。Kaplan-Meier曲线分析也显示,介入治疗组MACCE和NACE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对于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相较于保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梅斯医学:考虑到痴呆患者的特殊性,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和沟通困难等挑战,医生在为这类患者选择NSTEMI治疗方案时应特别注意哪些因素?
顾天舒博士:在为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合并症以及痴呆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从而精准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其次,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沟通能力不容忽视。由于痴呆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沟通困难,医生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沟通,全面了解患者及家属 的意愿和偏好,并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治疗方案的风险与益处。
此外,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也需仔细权衡。鉴于痴呆患者可能存在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点,医生需精准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各项要求,比如保持必要的配合度等。对于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确保其能够按时服药并定期随访同样重要,这往往需要家属或居家护理人员的大力协助。事实上,本研究中保守治疗组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与痴呆患者在院外服药依从性差密切相关。
最后,多学科协作在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群体的治疗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心血管医生、神经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支持,从而有力保障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以及患者的全面康复。
梅斯医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有痴呆症的NSTEMI患者群体正在逐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向,以更好地满足这类特殊患者群体的需求,并优化其治疗策略?
顾天舒博士:未来针对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首先,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优化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确定最适合这一类亚人群,以及痴呆人群的更多亚组人群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这可能涉及更精细的分层分析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从而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路径。其次,长期预后评估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1年内的临床事件发生率,但为了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长期生存质量、认知功能变化以及痴呆进展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开展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同时,这将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依据。
另外,深入探索痴呆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通过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和干预措施,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加强多中心协作研究是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鉴于这类患者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整合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和研究力量,扩大样本量,提升研究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指南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多中心协作,我们还可以共享研究经验和数据,加速研究进程,更快地为患者带来实际的益处。
总之,未来的研究应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合并痴呆的NSTEMI患者的特殊需求。通过不断优化治疗策略、探索新的干预措施以及深化基础研究,我们有望为这类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进而改善他们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陈康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河西区人大代表,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冠心病介入研究室副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中华老年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在临床工作中,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和心血管病危重症救治。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曾在韩国高丽大学研修,第1作者在Circulation、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著9篇,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著作权5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科委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卫健委科技项目人才专项、天津市教委科研重点项目等课题6项。获得津门医学英才、TCT-AP杰出研究奖、长城优秀青年医师奖、天津医科大学十佳医生、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第五届人民满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刘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脏疾病防治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FESC,FHRS, 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杂志(SCI收录)主编。第一/通讯作者在JACC,Circulation Research,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期刊表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编及主译专著10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项。
顾天舒,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博士研究生在读,在导师陈康寅教授指导下从事心血管疾病真实世界研究、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研究等,发表及参与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SCI论文9篇,参与省部级课题重大专项1项,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进行大会发言及壁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