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扳机点的肌筋膜机制及其功能障碍和治疗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长期的伏案工作或是使用电脑、手机,使一种姿势长期维持,这会导致过度使用某块肌肉,进而使肌肉出现疼痛、质地变硬,条索、结节等情况。

上述情况通常是因为肌肉形成了扳机点。肌肉扳机点是一种与肌筋膜系统有关的功能障碍。人体常出现的肩痛、腰痛、背痛等,多与此有关。

图片

一、肌筋膜

肌筋膜是肌肉的附属结构之一,是包绕和分隔肌细胞、肌束及整块肌肉的筋膜。

图片

1.肌筋膜形成的结构

图片

2.肌筋膜分类

肌筋膜根据厚度及其与下肌层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腱膜性筋膜和肌外膜性筋膜。

图片

图片

3.肌筋膜的功能

图片

二、肌肉感受器

肌肉中的感受器主要是肌腹中的肌梭和腱肌结合部位的高尔基腱器官。当然,肌肉里面也有伤害性感受器(神经末梢)感知疼痛。

1.肌梭

肌梭内含有由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缠绕2-12条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特化的骨骼肌纤维),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

肌梭外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外肌纤维。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上,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

图片

肌梭存在于每一块肌肉中,人体大概有2~3万个肌梭,比如每个上肢大概有4千个肌梭,每个下肢大概有7千个肌梭。

功能: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2.高尔基腱器官

高尔基腱器官也称腱器,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腱器与肌梭结构相似,其构成也是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缠绕数条腱纤维束,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

功能:当肌肉收缩张力増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舒张,其功能与肌梭相反。

图片

3.α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支配梭外肌。梭外肌属于典型肌纤维,即一般常说肌纤维。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加上其所支配的梭外肌,合称一个运动单元。

参与精细运动的运动单元肌纤维较少,如手肌,一个胞体支配3条肌纤维;参与运动维持的肌纤维较多,如腓肠肌,一个胞体支配1600条肌纤维。

α运动神经元在结合梭外肌,再加上与中枢的联系,最后可以发挥姿势运动平衡功能,包括随意运动和非随意运动。

图片

4.γ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支配梭内肌。其作用是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当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梭内肌收缩,肌梭的中心部变大,传入冲动增强,肌肉持续缩短。

在无γ传出纤维的情况下,梭外肌收缩时,梭内肌纤维放松,Ⅰa传入冲动减少,α运动神经元兴奋减弱,传出冲动降低,肌肉放松。

图片

如果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γ运动神经元也兴奋,使梭内肌不能放松,Ⅰa纤维传入冲动维持在较高频率,使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频率也增高,肌肉即维持在收缩状态。

三、肌肉扳机点

1.扳机点的定义

扳机点也叫触发点。

扳机点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局部区域,该区域对压力敏感,并且会出现转移性疼痛,身上几乎所有的软组织都可以存在扳机点,包括肌、筋膜、骨膜、韧带及皮肤。

图片

肌筋膜扳机点是存在于骨骼肌组织及骨骼肌筋膜(通常是肌腱或肌腱膜)上。

2.扳机点的症状转移模式

每一块肌扳机点疼痛会转移到其他部位,其疼痛转移模式类似于心脏病发作所产生的转移痛。对于肌筋膜扳机点转移疼痛普遍的理论是脊髓汇聚理论和脊髓外溢理论。

脊髓汇聚理论:感知肌的知觉和疼痛的神经元与身体其他部位肌的感觉神经元会集中在一起,将信号通过这个脊髓中的神经通路传到脑部时,脑无法判断疼痛来自于哪一条肌,并且因此转移疼痛到没有扳机点的肌上。

图片

脊髓外溢理论:当强烈的疼痛信号从有扳机点存在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电位的活动会溢出而造成神经通路中来自其他没有扳机点的肌的中间神经元变得活跃。

然后,中间神经元携带疼痛的信号到脑,虽然这些肌中并不会产生疼痛的损伤,但中间神经元仍告诉脑部这些肌也会疼痛。

实际上,疼痛已经从有扳机点的肌上被转移到没有扳机点的肌上。

图片

3.扳机点的引起原因

直接原因是粗细肌丝无法分离,使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常见因素

图片

形成机制

图片

4.扳机点对人体的影响

图片

一般的慢性肌肉疼痛都涉及扳机点的存在。扳机点多出现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锁乳突肌损伤、肩周炎、撞击肩综合征、颈源性头疼等疾病中。

5.扳机点的判定

6.扳机点的治疗原则

扳机点是可以治愈的,及时的治疗加上避免或纠正慢性刺激病因(可使扳机点加重和慢性存在的病因),则可消除扳机点。

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有:针刺、理疗、按摩、封闭、药物、牵引、经皮电刺激和纠正不良姿势等。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打瘦脸针蛙腮了,什么时候补打比较合适?

上篇:Respir Res:差异表达的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