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微生物与皮肤疾病研究进展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作为人体与环境的外部界面,皮肤充当了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能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同时也为共生微生物提供家园。
皮肤微生物参与皮肤的基本生理过程,对于维持宿主皮肤稳态、发挥皮肤的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持续暴露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会影响皮肤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使病原微生物在人体皮肤表面繁殖,可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
皮肤正常微生物群
皮肤表面定居着大量微生物,构成了仅次于肠道的人体第二大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统称为皮肤微生物组, 通常可分为常驻微生物和暂驻微生物。前者一般情况下无害,部分甚至可以对皮肤产生有益影响,常见的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模拟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颗粒表皮杆菌、藤黄微球菌及马拉色菌等;暂驻菌是指与外界环境接触而获得的一类微生物,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既往认为在无损伤时,真皮和皮下组织层通常为无菌状态,近期研究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和某些假单胞菌属菌种可能存在于此皮肤层次中,然而共生细菌如何穿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层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总体上,真皮和表皮之间不仅在微生物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表皮具有更为丰富的菌群多样性),而且二者的潜在功能也有所区别。这可能是由于表皮暴露于外部环境,细菌组成受外界影响更大、异质性更高,而真皮微生物群落能够更准确反映宿主免疫状态,未来有望成为皮肤病研究的新方向。
除了基础解剖分层外,不同身体部位具有多元化的皮肤微环境,其在皮肤酸碱度、温度、湿度、皮脂含量等方面的特性各不相同,这是导致不同部位之间微生物群落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颜面、胸背等部位富含皮脂腺单位,其相对缺氧且富含油脂的微环境特性,为兼性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等菌株提供了理想生存环境,因此油性部位以亲脂性的丙酸杆菌属为主。除了细菌外,真菌也在皮肤中也少量存在,其中以马拉色菌属最为常见,然而即使在真菌多样性很高的足部,真菌的总体丰度也很低。不同于细菌和真菌,皮肤DNA病毒的定植过程中往往具有个体特异性,与解剖部位并无显著关联,其主要以噬菌体为主。
二
皮肤微生物与常见皮肤疾病的关系
在正常生理环境下,皮肤微生物在皮肤屏障功能中发挥着良性作用,其改变往往会导致各种皮肤疾病的发生,由于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紧密联系,很难区分最初的致病菌。但可以明确的是,当出现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便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就有可能会发生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在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加剧皮肤疾病的进展。
1、趾间型足癣: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全球平均患病率约15%。既往研究表明趾间糜烂型足癣是一种真菌与细菌性复合病。从足癣患者皮损中分离的细菌,致病性细菌的比例较高,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趾间型足癣的研究发现真菌对皮肤角质层造成损害后,细菌自糜烂处侵入,细菌的过度生长会引起趾间型足癣的严重程度增加,出现炎症、浸渍,有时还会产生异味,严重者会出现趾间感染。
2、痤疮: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一直被视为导致痤疮的主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不仅可以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还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皮脂腺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释放各种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马拉色菌也可以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 从而影响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多项研究表明痤疮是一种由真菌和细菌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而不是单一致病菌引起的疾病。
3、毛囊炎:
毛囊炎是单个或多个毛囊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疾病。细菌性毛囊炎是一种毛囊由于细菌感染而导致的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有可能的致病菌,常使用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病,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口脱屑并导致毛孔堵塞,毛囊出现炎症反应。
4、病毒性皮肤病:
嗜皮肤性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和传染性软疣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屏障的缺陷进入皮肤,这些缺陷为病毒提供了直接接触表皮基底层的机会。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接种发 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并通过受感染的T细胞血源性扩散到表皮。致瘤病毒如HPV,通常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现出肿瘤潜能,多由HPV1、2、4型引起,病毒通过微损伤进入表皮,并在角质形成细胞中复制,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位置可以分为扁平疣、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及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蚊虫介导的皮肤病毒,如登革热病毒等可以通过蚊虫进入人体皮肤,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甚至可出现全身播散。
5、特应性皮炎:
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更高。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程度呈正相关。马拉色菌的定植可能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定植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皮的马拉色菌可以产生抗马拉色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 globulinE,IgE)抗体,特异性IgE抗体使皮肤免疫功能失衡,会导致皮肤屏障损伤,而在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和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中均未发现抗马拉色菌的特异性IgE抗体。
特应性皮炎常导致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皮肤微生物群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微生物群失衡又会加重特应性皮炎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皮肤病毒感染的风险较高,由单纯疱疹病毒广泛弥散性皮肤感染引起的疱疹性湿疹是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毒并发症。
6、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我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陈敬等对无继发感染的泛发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细菌检出率为42.6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杜金红和刘治杆均收集了皮炎湿疹患者的皮损标本进行真菌和细菌的培养,这两项研究在皮损部位真菌和细菌检出率分别为68.3%和77.5%。Wang等在慢性手湿疹的研究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在慢性手湿疹的发病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相关。
三
皮肤疾病的微生态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使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多种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下降,Nagpal等研究发现使用益生菌治疗高危婴儿的孕妇可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的定植有关,润肤剂有助于增加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皮肤菌群的平衡,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寻常痤疮的治疗目前主要依靠抗生素,由于抗生素会增加抗菌耐药性、减少非目标细菌数量,可能导致致病菌增加,使后续治疗难度变大,微生物疗法的精确和个性化显得更为重要。保持皮肤表面多种微生物的动态平衡是治疗痤疮的关键,益生元在抑菌的同时对皮肤微生态进行修复,可有效降低痤疮的复发率,益生菌移植为皮肤微生物群补充有益微生物,例如琥珀酸可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四
总结
皮肤微生物群之间可以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改变局部微环境和形成生物膜等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皮肤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种皮肤疾病的炎症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对阐明疾病、指导用药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祎,杜明威, 何海洋等.皮肤微生物强化皮肤屏障功能[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9,11.
2.张盼,伦文辉.皮肤微生物与皮肤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16(1):17-20.
3.马丽英,张子龙,鲁松松.人体健康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临床皮肤科杂 志,2021,50(10):632-637.
4.刘馨镁,鲁莎,席丽艳.痤疮与皮肤微生物[J].皮肤病与性病,2022,44 (1):23-26.
5.其他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