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坦言:感激前夫李成儒儿子的支持陪伴,离婚已十八年,为何她始终未婚成焦点
时间:2025-10-15 18:00:16 来源 网络 作者:网络
那年的练功房里,总有个小姑娘咬着牙把腿架在把杆上。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练功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十岁的史依弘还不知道,这段在上海戏曲学校的日子会把她雕琢成南方京剧界的翘楚。清晨五点,别的孩子还在被窝里做梦,她已经跟着张美娟老师开始翻跟头了。武旦的基本功最是磨人,一个鹞子翻身要练上百遍,直到手脚发软才被允许休息片刻。
她身上有种超出年龄的坚韧。这或许源于童年练武术和体操打下的底子,但更多是骨子里对京剧的痴迷。别的同学哭鼻子想家时,她默默对着镜子调整水袖的弧度。那段岁月里,最让她开心的不是休息日,而是某个动作终于做到位时老师赞许的眼神。
从武旦转向青衣并不容易。武旦讲究刚劲利落,青衣追求柔美婉转,但她硬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融会贯通。这得益于她异于常人的勤奋——当别人满足于完成规定功课,她总在琢磨如何把武戏的身段化入文戏的表演中。这种探索让她的表演自成一格,既有青衣的典雅,又带着刀马旦的英气。
二十二岁那年,她迎来了事业第一个高峰。《扈三娘与王英》中那个爱憎分明的女英雄,让她同时捧回梅花奖和白玉兰奖。站在领奖台上,她还是那个眼神清澈的姑娘,只是眉宇间多了份从容。圈内人惊叹于她的早熟,都说这丫头是天生的戏骨,往台上一站就带着角儿的气场。
荣誉没有让她停下脚步。两年后,她选择北上求学,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专攻梅派。这在当时需要很大勇气——已经在南方成名,何必再去从头学习?但她看得明白:艺术最忌固步自封,梅派的细腻含蓄正是她需要补足的养分。
在北京的三年,她像块海绵般吸收着养分。于永华老师教她梅派的声腔技巧,卢文勤老师指导她如何用气息控制情感表达。那段日子,她常常在琴房一待就是整天,反复揣摩每一个转音、每一个眼神。这种近乎苦修的钻研,让她的表演在原有的刚健中添了份柔美。
学成归来的史依弘,仿佛脱胎换骨。《杨门女将》中,她饰演的穆桂英既有巾帼英雄的飒爽,又不失女儿家的柔情;《霸王别姬》里,她把虞姬的决绝与不舍演绎得淋漓尽致。每次登台,她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戏迷们发现,她的表演越来越收放自如,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却又自然流畅。
她不满足于只做传统的守护者。在保留京剧精髓的前提下,她大胆进行跨界尝试。电影《霸王别姬》里惊鸿一瞥的表演,让更多年轻观众认识了这位京剧名家。最近在电视剧《繁花》中客串的“史老师”,虽然只有两天戏份,却成功出圈。王家卫特意为她量身打造角色,这份赏识源于她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
在京剧界,素有“北有李胜素,南有史依弘”的说法。与她齐名的还有程派青衣张火丁,三位并称当代三大青衣。但史依弘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始终保持着探索的勇气。从传统戏到新编戏,从舞台到银幕,她的艺术版图在不断拓展。这种不设限的创作态度,让她的艺术生命始终充满活力。
说起她的感情生活,绕不开李成儒这个名字。两人的相遇颇具戏剧性——1996年冬天,李成儒去学校看望兄长,偶然撞见正在排练的史依弘。舞台上水袖翩跹的她,瞬间击中了这个北京汉子的心。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追求。
起初,史依弘对这份热情是抗拒的。两人年纪相差十八岁,生活阅历、艺术修养都有差距。但李成儒的执着最终打动了她。他不懂京剧,却愿意坐在排练厅看她一遍遍走台;她喜欢安静,他就尽量推掉应酬陪她。2001年春天,这对不被看好的恋人终于走进婚姻殿堂。
婚礼在上海举行,圈内好友纷纷前来祝贺。看着身穿嫁衣的史依弘,很多人都以为她找到了幸福归宿。毕竟,那时的李成儒事业有成,对她更是体贴入微。谁也没想到,这段婚姻会以分手收场。
婚后的日子,甜蜜中暗藏危机。最现实的问题是两地分居——李成儒的事业重心在北京,史依弘的根在上海。她不是没想过调动,中国京剧院也向她抛出过橄榄枝。但思前想后,她还是舍不得培养她的上海京剧院。这里见证了她的成长,有她熟悉的创作团队。
李成儒倒是大方,在北京四合院里专门给她置办了练功房,还买了架昂贵的钢琴供她吊嗓子。可物质上的满足弥补不了精神上的隔阂。他喜欢带她参加各种饭局,席间总爱让她即兴唱两段。这对把艺术看得很神圣的史依弘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更深的裂痕出现在要孩子这个问题上。李成儒渴望完整的家庭,多次提出想要个孩子。但史依弘清楚,生育意味着艺术生涯的中断。京剧演员的身材管理极为严格,一旦怀孕,多年的训练可能前功尽弃。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她选择了坚持。
分居五年后,感情渐渐淡去。2007年春天,史依弘主动提出离婚。李成儒起初不愿放手,倒是继子李大海看得明白,多次劝说父亲:“你们俩气质天差地别,勉强在一起只会互相折磨。”这话虽然直白,却说到了点子上。
办完手续那天,史依弘收拾行李准备回上海。李大海来送行,这个已经长大的小伙子红着眼眶说:“史老师,我会永远当您是朋友。”她拍拍他的肩,心里百感交集。这段婚姻留给她的,除了些许遗憾,还有这个意外的亲情。
离婚后的日子,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京剧创作中。《锁麟囊》里,她给程派经典注入侠义精神;《贵妃醉酒》中,她把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既美且真。每出新戏都引发热议,观众发现她的表演越发醇熟,对角色的理解也更深了。
身边人总劝她再找个伴。父母着急,朋友热心,介绍的对象不少。可她始终提不起兴趣。有人说她眼光太高,非要找精致帅气的。其实她最在意的不是外表,而是对方能否理解她对艺术的执着。毕竟,能接受妻子把事业放在首位的男人实在不多。
更关键的是,她依然坚持不要孩子。这在很多人看来难以理解——这么好的基因,不生个孩子多可惜。但她心里清楚,京剧就是她此生最重要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愿意付出全部心血。圈内人都懂这种选择,李胜素、张火丁等名家也都为此做出了类似牺牲。
这些年,她活得更通透了。不演戏的时候,喜欢背着包到处旅行。澳门的猪扒包、敦煌的壁画、天津的古玩市场,都留下她的足迹。她在社交平台分享旅途见闻,网友惊讶于她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人问她是否觉得孤单,她回答得坦率:“有戏相伴,怎么会孤单?”
与李成儒的关系,也渐渐缓和成了朋友。偶尔在活动中相遇,还能坐下来聊聊近况。对过往的恩怨,两人都选择释怀。最难得的是和李大海的缘分一直在延续,今年春天他们还同台表演,默契程度羡煞旁人。
回望来路,史依弘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舞台上的聚光灯、戏迷的掌声、创作的快乐,这些足够填满她的人生。或许在世俗眼里,她的人生不够完整。但谁说幸福只有一种模样?对她而言,能一辈子做着心爱的京剧,便是最大的圆满。
如今五十多岁的她,依然保持着练功的习惯。每天清晨,排练房里准时响起她的吊嗓声。水袖扬起时,还是当年那个眼神明亮的姑娘。岁月可以改变容颜,却带不走融入骨血的艺术生命。对她来说,京剧不是职业,而是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每次谢幕时观众热烈的掌声,都在告诉她: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守住一份热爱已是难得,而她不仅守住了,还让这份爱开出了最绚烂的花。台上的史依弘,早已与京剧合二为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最精彩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