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是一件伟大的事,但 “伟大” 不代表要 “忍痛”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提到无痛分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完全无痛,生孩子怎么可能不痛?还有些人被各种传言吓得望而却步,比如打无痛会腰痛、会让宝宝变笨,以及会让产妇变迟钝等等。

今天,咱们不绕圈子,就针对大家最关心的“无痛分娩”问题,一个个说透、说清楚。

先辟个谣:打无痛会腰痛?

网上流传最广的说法,莫过于 “打无痛会导致产后腰痛”。每次听到这种说法,我都想替麻醉医生喊冤。要是无痛分娩真能直接引发腰痛,我们这些天天守在产房的医生,早就去找领导吵架了。

先给大家普及个常识:孕期和产后腰痛,本身就是产妇群体里的常见现象,跟打不打无痛没多大关联。

你想啊,怀孕期间肚子一天天变大,除了身体原本的重量,脊柱还得额外承担不断增加的负担。这样日复一日地受牵拉、被挤压,腰椎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时间一长,肯定会腰酸背痛。

而且身体为了适应胎儿生长,会主动分泌 “松弛素”,让关节、韧带变松,方便后续分娩。可这松弛素是 “无差别攻击” 的,它在放松产道的同时,也会让腰部的稳定性变差,稍微动一动就可能腰酸背痛。

还有人说 “我就是打了无痛才腰痛的”,那我反问一句:那那些没打无痛的产妇,她们的腰都不痛吗?

有团队做过专门的对照研究,把产妇分成两组,一组选择无痛分娩,一组全程自然分娩,最后统计产后腰痛的发生率,结果发现两组数据几乎没差别。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腰痛是孕期和产后身体变化的 “自然结果”,不是无痛分娩带来的 “后遗症”。

还有人开玩笑说 “腰痛是因为婆婆白了一眼”,虽然是调侃,但也侧面点出了产后腰痛原因的复杂性:照顾宝宝时频繁弯腰换尿布、抱孩子姿势不对、长期睡眠不足导致肌肉劳损…… 这些都可能引发或加重腰痛,唯独不能把账算在无痛分娩头上。

再说副作用:比医生猝死率还低,你怕啥?

除了腰痛,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无痛分娩的副作用。

有人说 “只要是麻醉就有风险”,这话没毛病。因为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一定风险,但关键要看风险的 “发生概率” 到底有多高。

无痛分娩可能出现的严重副作用,比如麻醉过敏、硬膜外血肿(一种罕见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医生猝死的概率还低。

你想想,医生猝死的概率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无痛分娩的严重副作用,就更没必要过度恐慌了。

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不适。比如有些产妇打完无痛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通常几分钟内就能恢复),或者体温轻微升高(一般不超过 38℃)

但大家放心,麻醉医生不会 “打一针就走”,他们会全程守在产妇身边,通过监护仪实时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刻处理。而且这些轻微不适都是暂时的,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还有个高频疑问:“打无痛会影响宝宝吗?”

这更是没道理。

无痛分娩用的麻醉药,剂量只有剖腹产麻醉的 1/10 左右,而且是通过 “硬膜外腔” 给药。这个部位在脊柱间隙里,药物几乎不会进入产妇的血液,自然也不会通过胎盘影响到胎儿。

我们在临床中监测过无数次,胎儿的心率、胎动、呼吸等指标,在打无痛前后没有任何明显变化。所以打无痛会让宝宝变笨、会导致胎儿畸形,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大家别信。

产妇变笨是因为麻醉药打到脑子里了?

这话一听就没常识。

无痛分娩的穿刺部位是腰椎间隙(通常是腰 2-3 或腰 3-4 间隙),目的是把药物送到硬膜外腔,这个位置离大脑隔着好几个生理结构,药物怎么可能 “跑” 到脑子里去?

倒是有个情况值得跟大家提一嘴:很多妈妈产后觉得自己 “变笨”“记忆力差”,这其实跟无痛没关系,问题出在 “睡眠不足” 上。

有研究显示,产妇在生完宝宝的第一年里,总共会少睡 600-700 个小时,相当于连续 25 天没睡好。你要是让老公连续少睡 2 个小时,他都可能精神恍惚、脾气变差,更别说妈妈们长期缺觉了。

所以想让妈妈 “不笨”,不如多帮她带带孩子,让她多补补觉,比纠结无痛分娩实在多了。

为啥有人说 “打了还是痛”?聊聊 “镇痛不全”

不少人听身边人说 “打了无痛还是痛”,就觉得无痛分娩是 骗人的。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有个专业名词,叫 “镇痛不全”,但它不等于 “无痛没用”。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无痛分娩的目标不是绝对不痛,而是把疼痛降到可以忍受的程度。

在医学上,我们用 “VAS 疼痛评分” 来衡量效果:

也就是说,产妇可能还会感觉到轻微的宫缩感,但不会再被撕心裂肺的疼痛折磨,能保持清醒和体力,甚至能在宫缩间隙睡一会儿。

那为什么会出现镇痛不全呢?原因就像 “同样的食材,不同厨师炒出来味道不一样”。

比如麻醉医生的穿刺技术、用药的搭配(不同药物组合效果不同)、产妇自身的脊柱解剖结构(比如有些人事先有脊柱侧弯)、对药物的敏感度,甚至分娩进展的速度,都可能影响镇痛效果。

但大家不用太担心,“镇痛不全” 的发生率并不高,大概在 5%-10%。而且就算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也有应对办法:比如调整药物剂量、微调穿刺位置,或者换用其他镇痛方式(比如静脉镇痛补充)。大多数产妇经过调整后,疼痛都能很快得到缓解。

产妇能自己决定打无痛吗?

很多准妈妈最关心两个实际问题:

  1. 我能自己决定打不打无痛吗?

  2.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开三指才能打?

先说说 “决定权” 的问题。过去在很多公立医院,确实需要家属签字同意才能打无痛。这不是不尊重产妇,而是因为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比如胎心异常需要紧急剖腹产),需要家属和医生共同沟通决策。

但这些年,我的身体我做主的理念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医院,尤其是私立医院,开始把无痛分娩的决定权还给产妇。毕竟,生孩子的是产妇,最能体会疼痛的也是产妇,让她自己做决定,才是对她最大的尊重。

作为医生,我们非常支持产妇自主决策。

大多数情况下,产妇和家属的意见是一致的;如果出现意见分歧,我们会建议双方先冷静沟通,达成共识。毕竟一旦出现问题,要是家属说 “我没同意,是她自己要打的”,后续容易产生纠纷。

所以建议准妈妈们在孕期就和家人一起了解无痛分娩的知识,提前商量好,避免分娩时手忙脚乱。

再说说 “开三指才能打” 的误区

很多人以为这是国际惯例,其实不是。无痛分娩在国际上推广时,根本没有 “开三指” 的限制。只要产妇有镇痛需求,评估后没有禁忌症,随时都能打。

但国内过去有这个不成文规定,主要是因为麻醉医生资源紧张:一台剖腹产手术半小时就能结束,而一次无痛分娩可能要持续 10-20 小时,要是麻醉医生一直守着一个产妇,急诊手术就没人处理了。所以只能让产妇先忍到开三指,等分娩进展到一定阶段再安排无痛。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随着麻醉医生数量增加、无痛分娩技术普及,很多医院已经取消了开三指的限制。只要产妇宫缩规律、有明显疼痛,经过医生评估(比如没有凝血功能障碍、脊柱畸形等禁忌症),哪怕只开了一指,也能打无痛。

当然,具体还要看医院的资源。比如有些公立医院麻醉医生还是紧张,可能需要稍微等一等。建议准妈妈们提前和产检医院沟通,做好准备。

打无痛要用很长的针,看着就怕,还不如忍忍

其实大家完全不用怕这根 “长针”。打无痛的流程是这样的:医生先在穿刺部位(通常是腰部)打一个小的局部麻醉针,这个小针的疼痛程度,跟平时打疫苗差不多,甚至更轻。

等局部麻醉起效后,再用 “长针” 做硬膜外穿刺,这时候产妇几乎感觉不到疼痛。至于那根 “长针”,你根本不用去看 ,越看越紧张,反而会放大不适感,闭上眼睛放松就好

而且我要强调一点:无痛分娩不是一劳永逸的操作,而是 全程守护的过程。

麻醉医生打完针后,会在产妇身上连接镇痛泵,根据疼痛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会一直监护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情况,直到分娩结束。这种全程陪伴,比大家想象中要细致得多。

还有人问:“无痛分娩和剖腹产的麻醉一样吗?”

不一样。

剖腹产用的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药物剂量大,目的是让腹部、下肢完全失去知觉,方便手术;而无痛分娩的药物剂量只有剖腹产的 1/10,只是阻断疼痛信号,不会影响产妇的活动(很多产妇打完无痛后还能下床走路),风险也更低。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痛分娩是一项非常成熟、安全的技术,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产妇少受点罪,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迎接宝宝。

那些 “打无痛会腰痛”“会影响宝宝”“会让产妇变蠢” 的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大家别被谣言吓住。

当然,无痛分娩也不是人人适用,比如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脊柱畸形、对麻醉药过敏的产妇,就不适合打。但这些情况,医生会在孕期产检时提前评估,跟产妇说清楚。

最后,还想说的是:生孩子是一件伟大的事,但 “伟大” 不代表要 “忍痛”。如果你害怕疼痛,想选择无痛分娩,就提前跟医生、家人沟通好,多了解专业知识,别让谣言耽误了自己享受 “无痛生子” 的权利。

毕竟,只有妈妈舒适了,才能更好地拥抱新生命, 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Cell Death and Disease:临床样本与动物实验双重验证,人类胞葬巨噬细胞通过上调线粒体基因与 HUMANIN 促炎症消退

上篇:锌成果|浙江大学闵军霞/王福俤/张岩团队发现锌离子在小肠组织的关键转运蛋白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