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核心要点一览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随着中国超重 / 肥胖患病率突破 50%(成人超重 34.3%、肥胖 16.4%),肥胖相关合并症(如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已成为公共健康核心挑战。生活方式干预减重幅度有限、代谢手术接受度低、早期减重药物安全性存疑,而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凭借强效减重、多代谢获益及良好耐受性,成为体重管理的关键手段。2025 年《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 “共识”)基于循证证据,系统规范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就核心内容从五大维度展开解读。

一、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种类与获益:已上市与在研药物的全面梳理

肠促胰素类药物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 - 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或胰高糖素(GCG)受体,调控食欲、延缓胃排空、改善能量代谢,目前已形成 “注射制剂为主、口服制剂在研” 的格局,且双 / 三靶点激动剂疗效更优。

(一)国内已上市药物:明确适应证与差异化疗效

国内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药物共 5 种,涵盖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RA)及双受体激动剂,其用法、减重效果及代谢获益存在显著差异(表 1 核心数据整合):

图片

要点提示:除贝那鲁肽外,其余 4 种药物均有减重外的代谢获益(推荐强度 A),临床需结合患者 BMI、合并症(如心血管病优先司美格鲁肽,OSA 优先替尔泊肽)及用药便利性(周制剂依从性更高)选择。

(二)在研药物:口服制剂与多靶点激动剂成趋势

为解决注射给药的不便性及进一步提升减重效果,多款药物处于 3 期临床阶段,未来有望丰富治疗选择:

  1. 口服 GLP-1RA

  2. 双受体激动剂

  3. 三受体激动剂

二、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肥胖合并症获益:超越减重的多系统改善

肥胖合并症涉及代谢、心血管、呼吸等多系统,肠促胰素类药物通过减重及直接病理改善作用,为合并症管理提供 “一石二鸟” 的方案,共识明确了不同合并症的优先推荐药物(表 2 核心证据整合):

(一)代谢系统:延缓糖尿病进展,逆转脂肪肝

  1. 糖尿病前期与 T2DM

  2.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SH)

(二)心血管系统:降低事件风险,改善心衰症状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司美格鲁肽是唯一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药物:合并 ASCVD 的肥胖患者平均随访 39.8 个月,主要心血管终点(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风险降低 20%(HR=0.8,P<0.001),推荐为 ASCVD 合并肥胖患者的首选(推荐强度 A)。
  2.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

(三)其他合并症:针对性改善呼吸与关节问题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替尔泊肽疗效最显著:中度至重度 OSA 患者 52 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降低 27.4-30.4 次 /h(未用 / 用气道正压通气者),低氧负荷降低 95.2%-103.0%,2024 年 FDA 已批准其用于 OSA 治疗(推荐强度 A);利拉鲁肽 32 周 AHI 降低 12.2 次 /h,效果较弱。
  2. 膝骨关节炎
    司美格鲁肽 68 周 WOMAC 疼痛评分降低 41.7 分(安慰剂 27.5 分),躯体功能评分降低 41.5 分(安慰剂 26.7 分),是唯一有膝骨关节炎获益证据的药物(推荐强度 A)。

三、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安全性:风险分层与规范管理

该类药物总体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关键在于识别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及规范处理:

(一)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常见,可通过 “3E” 策略管理

特点:发生率 40%-70%,多为恶心、腹泻、呕吐,见于治疗初期(0-3 周)及剂量递增期,随治疗延长减轻,停药率仅 5%-10%。 “3E” 管理策略(推荐强度 B):

(二)重点关注的严重不良反应:高危人群筛查与监测

  1. 胆囊疾病:
  2. 急性胰腺炎:

  3. 甲状腺髓样癌(MTC):

  4. 抑郁与自杀风险:

四、特殊人群用药:个体化调整,平衡疗效与安全

特殊人群生理状态特殊,需结合药代动力学特点及疾病风险调整方案,共识明确了 5 类人群的用药原则:

(一)老年人(≥65 岁):放缓减重速度,防营养不良

(二)肌少症:无证据诱发,但需关注瘦体重流失

(三)肝肾功能不全:轻中度无需调量,重度慎用

(四)围生期:妊娠哺乳禁用,计划妊娠提前停药

(五)儿童青少年(<18 岁):国内未获批,暂不推荐

五、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在长期体重管理中的作用:持续用药 + 生活方式,避免反弹

肥胖是慢性复发性疾病,短期减重后停药易反弹,共识强调 “药物长期维持 + 生活方式干预” 是长期管理的核心,明确了三大关键方向:

(一)长期维持的证据:停药反弹显著,持续用药是关键

(二)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全程,提升减重质量

1.饮食管理:维持 500-700kcal/d 能量负平衡,推荐地中海饮食、高蛋白饮食等个性化方案,避免极低热量饮食(防营养不良); 2.运动干预:每周 5 次、每次 30 分钟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联合每周 2 次抗阻运动(防肌少症),肥胖合并膝骨关节炎者优先游泳、骑行(推荐强度 A)。

(三)长期减重目标:个体化设定,中国人群更需严格

总结与展望

《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 版)》首次系统整合了中国人群证据,明确了 “药物选择分层、合并症精准推荐、特殊人群个体化管理、长期维持联合生活方式” 的核心策略,为临床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南。未来,随着多靶点激动剂(如三受体激动剂)、口服 / 长效制剂(如月制剂)及肌肉保留药物的研发,肥胖管理将进入 “精准化、便捷化、高质量” 时代。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 BMI、合并症、耐受性及治疗目标,规范使用该类药物,并联合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管理,最终实现 “减重 + 代谢改善 + 并发症防控” 的综合获益。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8):950-970.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专访李震教授:减重手术后门静脉血栓栓塞的预警、诊断与处理 | COC 2025

上篇:实用小技巧 ▏拔钢针时减轻疼痛的技巧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