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我国学者揭示血浆外泌体 miR-151a-3p 联合多模态影像,重度抑郁障碍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重度抑郁障碍(MDD)是全球高发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常伴认知和躯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造成巨大社会负担。现有的DSM-5和ICD-10分类基于临床表型和经验性诊断,缺乏生物学基础,诊断主观性强且异质性大,导致早期识别和精准治疗困难。近年来,伴随医学影像技术和多组学的进步,数据驱动的“自下而上”诊断范式成为研究热点。
多模态MRI能够揭示结构与功能异常,但单独影像指标受个体遗传和环境差异影响,诊断准确率受限。与此同时,miRNA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MDD病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血浆外泌体是跨越血脑屏障、反映中枢神经病变状态的理想载体,其miRNA成分稳定且可检测。然而,单一miRNA缺乏疾病特异性,结合多模态影像特征的深入探究或可形成更有效的诊断标志物。
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一项研究整合了血浆外泌体中miR-151a-3p的表达变化与多模态脑影像特征,探讨其在重度抑郁障碍(MDD)中的诊断及病理相关性。
本研究招募了115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MDD患者及114名性别年龄匹配健康对照,采集外周血样分离血浆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和纳米流式细胞术确认外泌体质量。采用高通量miRNA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用qRT-PCR验证。
利用3T MRI收集结构连接(dMRI)、功能连接(rs-fMRI)和灰质体积(sMRI)数据。将miR-151a-3p表达作为参考,采用MCCAR+jICA融合算法挖掘与其协变的多模态影像特征。基于此构建包含功能连接强度(FCS)、低频振幅(fALFF)等指标的特征集,辅以年龄性别信息,输入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MDD与健康对照的分类。
28例患者接受6个月抗抑郁治疗后,重复检测miR-151a-3p及影像指标。动物实验中,采用AAV载体在小鼠前扣带皮层区域调控miR-151a-3p表达,评估其对抑郁样行为及ACC转录组的影响。
研究结果
1. 血浆外泌体中miR-151a-3p表达降低
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确认外泌体球形双层膜结构,纳米流式细胞仪显示直径30-150 nm分布,并检测到CD9、CD63、CD81等标志蛋白(图1)。
图1. 人类血浆外泌体的形态学及标志蛋白特征
miRNA测序发现5种差异表达miRNA,其中miR-151a-3p在MDD患者中显著下调(|log2FC|>2,Q<0.001)(图2D,E)。qRT-PCR验证70例MDD与71例HC样本中miR-151a-3p表达显著降低(P<0.001)(图2F)。
图2. miR-151a-3p在MDD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表达
2. miR-151a-3p与多模态MRI特征的协变关系
多模态融合算法识别与miR-151a-3p表达相关的联合独立成分(ICref),FCS、fALFF、SCS指标在ACC、视觉皮层和默认模式网络(DMN)等脑区呈现显著协变(图3)。低miR-151a-3p表达对应视觉皮层fALFF升高、功能连接强度降低;DMN区域则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fALFF降低,ACC不同亚区功能指标呈现差异化改变(上胼胝体前扣带、前扣带前区和下扣带区各异)。
图3. miR-151a-3p表达与多模态MRI指标协变空间分布
3. 基于miR-151a-3p相关MRI特征的高效MDD分类
构建包含32个特征掩模及年龄性别信息的特征矩阵,在70例MDD和71例HC训练集训练SVM模型,测试集45例MDD和43例HC表现92.05%分类准确率,AUC达到0.96,灵敏度98%,特异度86%(图4)。该模型明显优于仅纳入MRI显著差异ROI的比较(准确率70.45%)。
图4. miR-151a-3p相关MRI特征SVM模型分类效果
4. 6个月抗抑郁治疗后miR-151a-3p与fMRI指标变化
28例患者随访显示10例治疗有效(HAMD下降≥50%),这些患者治疗后血浆外泌体miR-151a-3p水平显著上升,相关fALFF和功能连接指标同步向健康方向恢复(图5)。治疗无效者未见显著变化。
图5. 抗抑郁治疗响应患者治疗前后fMRI指标变化
5. 动物实验验证miR-151a-3p调控对抑郁样行为影响
图6. 小鼠ACC区调控miR-151a-3p表达影响抑郁样行为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系统整合了血浆外泌体miR-151a-3p表达与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提出了一个结合分子与脑功能影像标志的MDD诊断模式,极大提升了分类准确率。miR-151a-3p在外周血外泌体中的表达变化,既反映了脑内病理状态,也可非侵袭性获得,具备临床转化潜力。鉴于MDD的高度异质性,单纯影像或单一分子标志常难以获得满意的生物标志物,融合多维信息的策略或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此外,动物模型揭示的miR-151a-3p在前扣带皮层调控抑郁相关行为及分子通路,有助于阐明抑郁的发病机制,为未来设计基因治疗或精准干预提供方向。
本研究还强调了ACC及其亚区在MDD功能异常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miR-151a-3p水平与这些脑区功能连接及局部活动的显著关联,提示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紧密耦合。治疗随访验证了miR-151a-3p及其影像指标的可塑性,支持其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价的候选指标。
原始出处
Liang W, Hou L, Wang W, et al. Alterations in miR-151a-3p of plasma-derived exosomes and associated multimodal neuroimaging patter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