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当你开始这样睡觉,说明是真的老了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在清晨的微光中,许多老人早已起身,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一天。
而年轻人还沉浸在梦乡中,享受着赖床的惬意。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父母辈的人总是那么早就困了、而又那么早醒来,并且很难再回到床上继续睡个回笼觉?
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更有活力,而是一场悄然发生的生物节律变革在背后推动着这一切。
这项题为“The Use of Retinoi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s: An Updated Review”的研究就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即调节昼夜节律的内在机制,逐渐发生变化。
位于脑部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作为这场节律指挥的核心,通过控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和体温波动,决定着我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年轻人平均拥有约24.2小时的昼夜节律周期,而老年人虽然周期长度未明显缩短,但节律相位明显提前。
换句话说,老年人的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轻人提前1到2小时,体温最低点也提前,这让他们即使按年轻时的作息时间上床,也会更早感到困倦并入睡。
为何生物钟会提前?
这主要与眼睛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
60岁以上的人群,晶状体的透光率下降约30%,尤其是调节生物钟的关键蓝光损失高达80%。
这相当于眼睛被戴上了一副“黄色滤镜”,大大削弱了光线传递给视交叉上核的强度。
同时,视交叉上核本身也在衰老中功能减退,神经元同步性降低,神经肽分泌减少,犹如一支失去指挥的乐团,昼夜节律的节奏变得紊乱且幅度减弱。
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老年人的睡眠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深度睡眠,也称慢波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记忆巩固的重要阶段。
年轻人每晚约有20%的深度睡眠,而60岁以上老人则不足5%,慢波活动减少一半以上,导致睡眠的恢复功能大打折扣,白天更易感疲劳。
此外,老年人的睡眠更加碎片化,夜间醒来的次数翻倍,从年轻时的1-2次增加到5-7次,且醒来后难以快速入睡。
即使在光照和作息条件稳定的环境中,老年人的觉醒时间也比年轻人多出40%,这直接关联于生物钟功能的减退。
更有趣的是,老年人的睡眠阶段也发生了前移。
虽然快速眼动睡眠(梦境阶段)的总量变化不大,但其时间提前,导致许多老人凌晨即进入多梦状态,醒来时往往感到精神恍惚,甚至误以为“天还没亮就做梦醒了”。
这么看来,这场关于睡眠的“时光交响曲”,不仅仅是生物钟和光感受器的变化,更是身体整体衰老的缩影。
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照顾家中长辈,调整作息和环境光线,从而缓解他们的睡眠困扰。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父母早早入睡并在清晨醒来时,多一些理解与关怀,因为那是身体与时间的微妙对话,也是生命韵律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DOI: 10.3390/ijms2320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