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Heart Journal:超半数首次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传统预防策略存重大缺陷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亮点速览

研究概述

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一项涵盖465万余美国首次心肌梗死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系统剖析了患者发病前既往心脏症状、传统标准可调控危险因素(SMuRFs)、医疗就诊行为及预防性治疗的现状。研究利用关联电子病历(EHR)、医疗和药房理赔数据的覆盖率达到98%的Clarivate Real-World数据库,对2017年至2022年的首次MI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项研究首次从真实世界大数据层面,描绘了首次MI患者临床识别和管理的多项盲点和不足,为指导未来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全世界每年因心血管疾病(CVD)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30年内增长了60%,其中大部分死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传统的一级预防策略依赖临床风险评分模型(如Pooled Cohort Equations、SCORE2、Framingham风险评分),基于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脂等传统危险因素评估发病风险,指导各类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然而,近年来ASCVD总体发病率仍呈攀升趋势,提示现有策略存在局限性,尤其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应用效果备受质疑。当前较为欠缺的数据是首次MI患者发病前既往风险因素识别、症状记录、医疗接触及预防用药真实情况的客观统计,从而难以判断传统模式是否有效做到早期风险识别和合理干预。本研究旨在填补该领域空白,评估首次MI患者发病前的风险因子与症状、就医及药物使用现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Clarivate Real-World Data,涵盖逾3亿美国参保人群的电子病历、医疗和药房理赔数据,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年龄≥18岁、无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首次出现MI的患者。MI类型使用ICD-10代码定义,划分为ST段抬高型(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NSTEMI)。研究重点评估了发病前6个月内的标准可调控危险因素(SMuRFs)记录,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家族史及酗酒等(见补充表S2),以及心脏相关症状(胸痛、臂痛、背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见补充表S3)、医疗就诊行为与预防性用药情况(血脂调节、降压、降糖及抗血小板等药物,见补充表S4)。通过描述统计及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症状、危险因素、医疗接触与治疗的分布及其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的关系。

研究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

既往症状及危险因素的记录情况

年龄与性别分层分析

具体结果关联

图:首次MI患者既往风险因素、症状、医疗接触与预防用药的交集关系

研究价值与意义

尽管大多数患者具备传统危险因素,但约半数未有任何症状提示,约五分之一甚至无任何风险因素记录。在有症状且访问医生的患者中,半数仍未获得任何预防药物治疗,显示临床预防的巨大缺口。年轻男性群体尤为薄弱,既往健康管理缺失可能导致其STEMI发生率较高。基于传统风险评估与症状导向的现有模式远未覆盖全部风险人群,说明需发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新型风险预测与筛查工具。

多种新技术(如多基因风险评分、组学生物标志物、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等)被视为可能补强传统方法短板。未来应结合精准医疗理念,探讨基于无创影像和分子风险标记的筛查策略,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类干预对降低首次MI发生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此外,研究还揭示性别差异对风险识别和医疗利用的影响,提示应加强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预防措施,推动健康资源合理分配。

原始出处

Nurmohamed NS, Ngo-Metzger Q, Taub PR, et al.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sk factors, symptoms, and medical therap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5;00:1–11.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f390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明晚19:00 直播 2025年度院际医学教育与学术交流系列会—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腹水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在非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上篇:Eur Heart J:全方位解析难治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与个体化治疗新策略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