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分析:也许变的不是肺结节,而是医生的心态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前言:肺结节的随访,我反复说即使是正式的官方的指南共识,意见也会有出入,所以不同医生的意见不一很正常。其实同一医生前后的心态也会有不同,一是医生自己认知可能会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有不同的认识;二是或许碰到比较特别的病例导致原先的意见心怀忐忑,也或许其他因素导致又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前段时间有位问诊的结友,胸外科医生是自己认识的,但给的意见前后却有所区别。所以结友比较迷茫,到底肺结节有没有进展,到底变了没有?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36岁。

疾病描述:

2023.11体检查出结节,2024.4挂水治疗两周,三个月后2024.7.25靶病灶重建扫描,CT显示右下叶混合毛玻璃结节,警惕高危,建议三个月复查。 2025.6.12 靶病灶重建示: 病灶部分边界较清,部分边缘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及肺血管穿行,边缘见长索条,长径约14mm。建议6-12月复查。 请叶主任详细帮忙看看病灶的发展情况。

希望获得的帮助:

呼吸科的医生说没什么变化,胸外科的医生说毛玻璃阴影处有些变化,还是恳请叶主任,详细帮我看看病灶发展情况。

影像展示与分析:

我们先来看2023年11月刚发现时的影像:

图片

病灶毛刺有点长,夹在两支血管中间,也有血管进入的样子,边缘稍显模糊。

图片

上图显得有点像纤维条索似的,结节状不明显。

图片

再往相邻层面又像是斑片状影了,而且有血管走向病灶,边缘显模糊,瘤肺边界是不清的。当时的影像是层厚是2毫米。

图片

边缘区域感觉是淡而斑片状的,轮廓与边界欠清。

再看2024年4月最明显层面的样子:

图片

密度较高,基本实性,边缘区少许磨玻璃成分,但瘤肺边界欠清,血管有走向病灶。这次是1毫米层厚的。

最后来看2025年6月的影像:

图片

病灶出现时,位于两支血管中间,呈条索状,有微小血管发出进入病灶。

图片

另有血管进入并穿行的样子,结节不是圆形或类圆形,此处显得轮廓较为清楚。

图片

到了上图层面这结节不太明显,成了一个较小的点状了。

图片

再到上图层面结节更不明显了,只留条索状结构,是否为血管显示不太清楚。

图片

又开始出现斑片影了,也见血管走向病灶。

图片

病灶斑片状,边缘显模糊,有少许磨玻璃成分,轮廓与边界欠清,整体缺乏收缩力,膨胀感也不明显。

图片

边缘区是斑片状磨玻璃影。这次的扫描层厚是0.63毫米。

我的意见:

右肺下叶这个病灶是磨玻璃密度,轮廓虽然比较清楚,但是病灶与正常肺组织的界限不清,整体感觉比较散,缺乏聚拢性。我基本上不考虑是肿瘤性质,应该是慢性炎,伴纤维增生,倾向于继续随访复查就可以。意见供参考!

后续交流:

图片

后续结友说当地呼吸科医生说没有大变化,建议随访;胸外科医生说如果心态不好,可以开。后来报告出来后又说,可以半年复查。胸外科主任是自己认识的。

感悟:

这个病灶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我想100%谁也不能仅凭影像来确定,但我的想法是:1、病灶随访约2年说不上明显进展;2、病灶影像表现没有典型的恶性特征;3、病灶缺乏聚拢性,开始出现层面与后面最明显的地方中间有隔开,不是完全延续的,这种样子不容易是肿瘤,而容易是炎症性。所以不管从风险角度,还是从影像表现不够典型角度来看,都该首先考虑不是肿瘤性质,应该先随访。但从这个问诊病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外科医生的纠结,患者是医生认识的,所以让随访怕事实是恶性则可能事后感觉不好意思;让手术又怕事实是良性白开一刀。若我们换个角度,这病人医生不认识会如何建议?其实我觉得此灶随访几次的结果来看,变化并不明显,而医生的心态却有不一样了,变的是医生的心态呀!我觉得不管医生还是患者,哪有100%的事,都是权衡与取舍。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Nature子刊】CAR T治疗肿瘤期间的神经毒性: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上篇:经验分享:肺癌手术碰到门钉淋巴结怎么办?非常实用的一招分享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