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应用血管加压素的几个关键问题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一、药理学特性
分子基础
九肽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
基因定位:20号染色体p13
半衰期:10分钟
释放调控
渗透压↑(+1%触发)
血容量↓(>5%触发)
血压↓(>10%触发)
其他刺激源:应激/疼痛/IL-1等
受体作用
V1a:血管收缩(PLC-Ca²⁺通路)
V2:抗利尿(cAMP-AQP2通路)
V1b:ACTH释放
二、临床应用证据
(一)感染性休克
适应症标准
去甲肾上腺素剂量≥0.25 mcg/kg/min
MAP持续<65 mmHg
关键试验
VASST:低剂量(0.01-0.03 IU/min)可减少NE用量,轻度休克组死亡率↓(26.5% vs 35.7%)
VANISH:降低RRT需求(RR 0.71)
SSC 2021推荐:弱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剂量策略
起始:0.01 IU/min
最大:0.06 IU/min(VANISH)
联合氢化可的松(50mg q6h)增效
(二)心脏术后血管麻痹
VANCS试验亮点
主要终点↓(32.2% vs 49%)
AKI风险↓74%(OR 0.26)
房颤发生率↓63%(OR 0.37)
监测重点
肺动脉高压时优先选择(肺血管舒张)
需警惕右心功能不全
(三)心肺复苏
医院内CPR方案
肾上腺素后追加:加压素20U+甲泼尼龙40mg
ROSC率↑但远期神经预后无差异
指南现状
ERC 2021未推荐
需更大样本RCT验证
三、血流动力学管理框架
(四阶段监测策略)
阶段
监测目标
核心工具
抢救期
组织灌注评估
CRT、乳酸、床旁超声
优化期
前/后负荷调节
TPTD、PAC、SVV/PPV
稳定期
容量过负荷识别
EVLW、门静脉血流超声
降阶期
升压药撤除预测
PPV/SVV比值、copeptin监测
四、安全警戒要点
剂量相关风险
安全窗:0.01-0.04 IU/min
危险阈值:>0.05 IU/min(心输出量↓30%)
高危人群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指端/舌部灌注监测
肥胖患者:按调整体重给药
老年患者:连续乳酸监测
五、停药策略优化
撤药顺序证据
先撤NE组低血压风险↑5.9倍
推荐路径:NE→加压素阶梯减量
生物标志物辅助
Copeptin<15 pmol/L提示可安全撤药
撤药后需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24h
六、未来研究方向
精准给药模型
基于瘦体重的剂量计算
人工智能驱动的实时剂量调节
新型联合方案
血管加压素+血管紧张素II
联合线粒体功能调节剂
预后评估体系
微循环灌注参数指导治疗
多模态神经监测评估脑灌注
总结:血管加压素作为儿茶酚胺的补充/替代药物,在特定休克类型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其临床应用需严格把握适应证窗口(0.01-0.04 IU/min),结合多模态监测实现精准调控。优先撤除去甲肾上腺素的策略可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长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