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后患者突然要坐起来并要拔管,来看看这个处理怎么样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5岁小儿,手术结束后开始准备拔管。但是,停七氟烷3分钟后用手撕扯覆盖物。患者似乎能听懂指令,麻醉医生安抚后,稍稍稳定。几分钟后,突然想要坐起,进而想要拔掉气管导管。

由于还未吸痰,不敢贸然拔管,迅速推药,很快安静下来。这样的过程,让包括麻醉医生在内的医护人员很被动。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那么,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情况,其实是患者发生了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后的一种“特殊”并发症,是患者苏醒前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多为自限性,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在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可自行缓解。

苏醒期躁动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等,可能表现出一些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严重者,可能因为无意识躁动导致骨折或者坠床。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小患者是怎么发生的苏醒期躁动、麻醉处理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手术方式:全麻下耳廓肿物切除术。

手术麻醉前已禁食水6小时,0.5mg/kg的咪达唑仑术前30min口服。

患儿在母亲怀抱中注射丙泊酚,麻醉诱导后进入手术间。常规监护,心率是125bpm,血压102/53mmHg,呼吸频率是26bpm,氧饱和度97%,置入气管导管,以1%-3%的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

当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停止吸入七氟烷,此时患者仍处于较深麻醉状态。3min后患者开始移动上下肢,并撕扯覆盖物、试图坐起,进而想拔管。

过程中,患者很快变得极其躁动,嘴角疑似有呕吐物。

少量丙泊酚后,患者安静。之后迅速清理口腔分泌物,中途患者仍有一定体动。麻醉机难以机控、只能改为手动呼吸。再次醒来,患者安静配合拔管。拔管后,患者哭喊剧烈,只能安抚、按住手脚。

又过了20分钟后,患者能听懂指令返回病房。

这个过程让在场医护人员不禁一身冷汗,看着患儿安静下来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是让麻醉医生寒心的是,家属在5天后投诉医生,说患儿回家后不愿意吃饭、少言寡语、经常哭闹。

反思原因:

从手术方面来看,患者只接受了一个耳廓手术,并且创口很小、也加了局麻浸润,因此基本排除患者手术疼痛因素。

麻醉药物代谢方面,由于采用了局麻加七氟烷的方式,手术时间很短,几乎不存在药物代谢问题。

但综合讨论下来,大家考虑这个患者可能缺少术前沟通,认为小孩子不需要过多沟通。其实,5岁以上小儿已经能听懂一些事了。

另外,苏醒后第一时间是否有必要将患儿母亲带至床前,这些细节值得探讨。

最后,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显示,某些药物与苏醒期躁动相关性很强,需要大家谨慎使用或者合理使用。这些药物有,氯胺酮、咪唑安定、阿托品或东莨若碱;吸入麻醉药,特别是地氟醚和七氟醚。

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细节,如使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时可使用丙泊酚、咪达唑仑等药物预防七氟烷相关性苏醒期躁动,术毕及时停药并排除、超前镇痛等,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关于上面这个病例或者关于苏醒期躁动,您有哪些好的经验,欢迎在下方留言处分享。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Front Pharmacol:鲭鱼衍生肽和合成四肽TVGF对光致焦虑斑马鱼睡眠障碍的治疗潜力

上篇:J Gastroenterol:血清锌水平作为肝硬化患者隐匿性肝性脑病的预测因子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