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有重要价值!福建学者研究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目前指南只将室壁厚度作为诊断指标,且未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做特别说明。

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典型表现为以心尖部为著的室壁增厚与局部收缩增强、收缩末期心尖部心腔闭合,此前研究还发现其有收缩期心尖顶角变化率增大、局部射血速度增快的特征。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尖“收缩增强”表象与组织学上心尖部的病理改变不一致,提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尖的内在功能改变可能是复杂的,仅通过常规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不能完全反映。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发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心尖局部收缩应变尤其是纵向应变的降低。

近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者发表在本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2D-STI进一步发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虽然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左心室心尖局部收缩增强,但其心尖纵向应变明显降低,且基底段至心尖段的纵向应变梯度与正常左心室的纵向应变递增规律不同,这可能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功能学的独有特征。

与单一心尖纵向应变值比较,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更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功能学特性,尤其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可能有助于鉴别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可作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功能损伤的评价参数。

作者指出,依据该研究结果,可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出初步补充建议,即可考虑将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作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参数,并将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降低作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功能损伤的评价指标,这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该研究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的心腔大小及室壁厚度,应用2D-STI分析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及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纵向应变。以心尖与整体及其余节段纵向应变的比值作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包括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图1)。

图片

结果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的整体纵向应变相似,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的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纵向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以心尖段纵向应变降低为著,且低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而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则以基底段纵向应变降低为著,且低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图2)。

图片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均明显降低,而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的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均显著增加。

ROC曲线显示,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时,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及心尖段纵向应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0.916,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1.28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灵敏度(90.0%)和特异度(88.7%)最好(图3)。

图片

来源:

吴永鑫, 林胜男, 崔婕琳, 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的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1): 1086-1091.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11.005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尚佳教授:肝脓肿诊疗策略

上篇:大咖谈 | 2024年MSS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及探索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