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哲教授:深度解析脑卒中患者心身问题的应对经验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脑卒中(俗称“中风”)已成为严重侵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当前,脑卒中患者的心身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脑卒中患者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困扰,如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清等,还常常要承受心理上的重大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脑卒中患者中十分普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和生活品质。为了能更有效地解决脑卒中患者的心身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向哲教授来为大家分享相关经验。

在当今社会,脑卒中的患者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脑卒中被认为心身疾病相关?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刘向哲教授:心身疾病亦称为心理生理障碍或生活方式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具体来说,心身疾病可以分为3类:(1)由心理因素直接引发的心理疾病;(2)心理因素间接导致的身体疾病;(3)由身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的特点,其发生发展同样受心理因素影响,所以与心身疾病密切相关。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心理因素的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例如,焦虑、抑郁情绪会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从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2)心理因素可以对生理机制产生影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下,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且还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易碎甚至破裂,进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3)心理因素会增强应激反应:脑卒中是一种应激性很强的疾病,当患者突然遭受重大的情绪冲击时,机体会处于应激状态,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致使血压急剧上升,最终引发脑卒中。

(4) 影响康复效果和康复信心:一旦患上脑卒中,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产生自卑情绪,不愿意与周围人接触,也不愿回归社会,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对康复效果和康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的进程。

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与脑卒中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都密切相关。

在日常诊疗中,如何识别脑卒中患者这些心理症状?有哪些关键的判断依据?

刘向哲教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细心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情绪波动以及行为上的异样变化。

(2)耐心倾听: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问诊,以此深入了解病情。

(3)专业测试:借助专业工具进行辅助诊断,例如心理测试量表,像心理CT、自评抑郁量表、自评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这些量表可以通过打分的形式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4)综合考量:将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各项检查结果、心理测试的分数以及患者过往有无心理障碍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干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总之,只有做到细心观察、耐心倾听、专业测试、综合考量,才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具体判断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情绪表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情绪低落的情况,看其是否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是否容易陷入悲伤、绝望、恐惧或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同时还要留意是否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之一,需要引起重视。(2)认知功能状况,关注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否有所下降,比如是否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这些认知功能方面的变化对于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3)行为改变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爱出门、不愿参加朋友聚会等社交回避行为,是否变得孤僻,或者过度依赖家人或医护人员,缺乏自理的主动性等。这些行为上的改变可能暗示着患者心理状态的异常。(4)躯体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从头到脚都有不适症状,但经过检查却无大问题,这些躯体症状很可能是心理因素在身体上的一种反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和判断。

目前临床上哪些方法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刘向哲教授:当前,中西医的诸多方法都能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心理状态,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康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肢体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多个层面,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心理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通过组织患者参与讨论和分享活动,加强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进而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此外,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这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家庭支持:家人的陪伴是患者康复进程中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鼓励下一代陪伴脑卒中患者聊天,这种亲情互动对患者的心理恢复有着显著的帮助,能够给予患者温暖和慰藉,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而且还能够增强患者心理层面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例如日常的散步、专门的运动康复训练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患者的身体机能,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睡眠质量的提升,让患者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受益。

(4)改变生活环境:对患者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加便捷地开展日常活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失败感和焦虑感。例如,调整家庭布局、设置无障碍设施、调整家具位置等,这些举措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生活信心,为其心理状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过程。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防治方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应对脑卒中患者的心身问题

刘向哲教授:当前,医疗的发展方向正逐渐从单纯的疾病防治朝着以健康为核心进行转变。在应对脑卒中患者心身问题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与治疗。

(1)药物治疗:西医强调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脑卒中本身复发率颇高,并且存在众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因此这些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如果患者合并心理障碍,如抑郁或焦虑,可以采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被形象地称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而中医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脾虚肝郁的情况,可以使用逍遥散进行疏肝解郁;对于心脾两虚的情况,可以使用归脾汤进行治疗,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调理来改善患者的心身状态。

(2)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其中,推拿按摩不仅能够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而且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心理干预与治疗:通过与患者耐心倾听、深入交流,并为其提供情感支持,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和希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因患病而带来的生活改变。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您认为未来有哪些值得探究的研究方向或新兴疗法?

刘向哲教授:当前,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已然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研究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1)基因与心身健康的关联:探索特定基因变异对个体情绪、应对压力能力和心身疾病易感性的影响。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个体的反应不同,除了认知因素之外,这种差异是否和基因相关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为心身医学开辟新的治疗靶点和预防策略。

(2)神经生物学机制:利用高场强磁共振、多功能磁共振、神经生理学以及影像学等先进技术,对心身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展开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它们与情绪和睡眠的关系极为密切。然而,目前缺乏针对这些神经递质的特异性监控设备,这是当前研究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入探究这些神经递质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心身疾病。

(3)心理社会因素与慢性病的关联:深入研究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慢性病发病和病情进展的影响,能够为慢性病的综合管理提供心理社会干预方面的依据。当前,针对不同人群心理问题的综合管理,我们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和规范,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满足临床实践和社会健康管理的需求。

(4)心身医学的文化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心身健康的理解、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治疗效果都可能存在差异。而且,教育背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心身健康的认知。因此,研究这些文化和教育背景方面的差异,也是心身医学领域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新兴疗法

(1)精准心身医学:结合个体基因型、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为心身疾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该方案包括精准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指导等多个方面,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数字疗法:利用手机、手环等数字化工具来收集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数据,通过算法分析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进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3)认知行为疗法与正念冥想相关的CBTI:CBTI是将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冥想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正念冥想能够培养个体对当下的觉察能力,从而有效减少情绪反应;而认知行为疗法则侧重于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两者相辅相成,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为心理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方法。

(4)艺术疗法与音乐疗法:艺术疗法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个体提供了表达情感的途径,使其能有效地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这对情绪的改善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音乐疗法利用音乐旋律、节奏、色彩,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疗法在改善心身健康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值得提倡。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15种常见抗精神病药物导致静坐不能的风险及治疗

上篇:睡眠障碍:现代社会的隐形流行病——陆峥教授专访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