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查出宫颈癌已是晚期 越早接种HPV疫苗越好!网友热议!(附宫颈癌相关盘点)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近日,江苏南京。当地医院接诊到一名年龄最小的宫颈癌患者,发现时就已是晚期,年仅17岁。

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医生表示,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会被身体免疫系统清除掉,但如果是持续感染,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宫颈癌变。95%的宫颈癌与HPV持续感染有关,医生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筛查,包括HPV病毒筛查和细胞学筛查。9到45岁的女性还可以接种HPV疫苗,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

引言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宫颈癌在全球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居第四。其主要的病因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然而,其他环境和遗传因素亦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手段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其在公共卫生中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

发病机制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病毒感染、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及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等多重因素。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病毒类型与感染机制:HPV16和HPV18型为高危型HPV,约占所有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70%以上。这些病毒通过皮肤和黏膜微创破损进入宿主细胞,感染上皮基底层细胞。

病毒基因组整合:高危型HPV的E6和E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和Rb蛋白结合,导致其功能失常,进而引发细胞周期失调、抑制凋亡、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为肿瘤发生奠定基础。

细胞和基因水平的异常:

基因突变与失活:TP53和RB1基因的突变或失活是宫颈癌的重要驱动因子,此外,PIK3CA、PTEN等基因的突变也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变化在调控基因表达、维持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其失调可导致癌变。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免疫抑制环境:HPV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可促进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聚集,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逃逸和扩散。

免疫检查点调控: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

预防与筛查

宫颈癌的预防策略涵盖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旨在减少高危HPV感染和早期发现病变。

初级预防(疫苗接种):

HPV疫苗:现有的二价(HPV16、18型)、四价(HPV6、11、16、18型)及九价(新增HPV31、33、45、52、58型)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高危型HPV感染。疫苗接种推荐在性活动开始前进行,以达到最高的预防效果。

疫苗接种覆盖率:提升疫苗接种的普及率,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二级预防(筛查):

宫颈细胞学筛查(Pap涂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宫颈细胞的形态变化,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定期筛查(通常每三年一次)已被证实能够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HPV DNA检测:作为宫颈细胞学筛查的补充或替代方法,HPV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识别高危型HPV感染,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筛查。

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相比传统的Pap涂片,液基细胞学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假阳性率,成为现代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

视觉检查法(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 VIA):在资源有限的地区,VIA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手段,通过肉眼观察宫颈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兼具高特异性和可操作性。

预防策略的综合应用:

联合筛查(Co-testing):结合宫颈细胞学筛查和HPV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早期发现率。

疫苗接种与筛查结合:通过HPV疫苗接种降低高危型HPV的感染率,同时进行定期的宫颈筛查,能够实现双重保护,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临床诊断

宫颈癌的诊断流程包括早期症状识别、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病理学确诊。

症状与体征:

早期症状:宫颈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女性可能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如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或更年期后出血。

晚期症状:随着肿瘤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盆腔疼痛、下腹胀痛、尿路或直肠症状等。

体格检查与初步评估:

妇科检查:通过窥器检查发现宫颈表面不规则、肿块或出血点等异常表现。

触诊与叩诊:评估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肿大。

辅助诊断手段:

宫颈活检:通过冷刀锥切、循环切除术或电环锥切术获取可疑病变区域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

病理分型与分期:

组织学分类:宫颈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约占70-90%)和腺癌(约占10-30%),其中鳞状细胞癌多见于宫颈外侧,而腺癌多发于宫颈管。

FIGO分期系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的分期系统,根据肿瘤大小、局部扩散程度及远处转移情况将宫颈癌分为I-IV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治疗

宫颈癌的治疗策略依赖于肿瘤的分期、患者的生育需求及整体健康状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

手术治疗:

    早期宫颈癌(I期):

放射治疗:

    局部晚期宫颈癌(II-III期):

化学治疗:

    晚期及转移性宫颈癌(IV期):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生育保留治疗:

综合治疗与多学科协作(MDT):

结论与展望

宫颈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规范的筛查及早期诊断,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微创手术技术、先进的放化疗手段、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不断提升。然而,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资源有限地区的宫颈癌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疫苗覆盖率低、筛查体系不完善及治疗资源匮乏等。未来,需加强公共卫生战略的实施,扩大疫苗接种范围,完善筛查体系,提升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以全面降低宫颈癌的公共卫生负担。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氨氯地平、吲达帕胺、培哚普利,两两组合,哪种降压效果更佳?| AHA 2024速递

上篇:降脂至少80%,1年多内持续降低!JAMA:RNAi疗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