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威教授:解析小儿短肠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与未来发展方向 | 第十五届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小儿短肠综合征(SBS)是一种由于小肠长度显著减少而导致的复杂临床状况。这种病症通常由广泛的肠道切除手术引起,但也有少数先天性病例。SBS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吸收障碍,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和代谢紊乱。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针对SBS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2024年10月26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隆重召开。本届大会,梅斯医学特邀上海新华医院蔡威教授深入解读了小儿短肠综合征药物与应用进展。
梅斯医学:目前有哪些新型药物被用于治疗小儿短肠综合征?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蔡威教授:短肠综合征(SBS)指由于各种疾病导致小肠大范围切除或旷置,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而剩余肠黏膜不能满足机体营养及能量代谢需求所导致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营养物质吸收代谢障碍相关症状,病程进展至肠衰竭者可出现重度营养不良、肠衰竭相关性肝病及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SBS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其中营养治疗、肠康复处理及药物治疗对缓解病情和加速恢复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药物为SB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替度格鲁肽(Teduglutide)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的类似物,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GLP-2 是由肠道远端 L 细胞分泌的肽,可增加肠道和门静脉血流量,并抑制胃酸分泌。替度格鲁肽与位于肠内分泌细胞、肠上皮下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粘膜下和肠肌丛的肠神经元中胰高血糖素样肽-2 受体结合。这些受体的激活导致局部释放多种介质,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一氧化氮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替度格鲁肽可通过增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来促进肠道的修复和正常生长,从而保持粘膜完整性。研究表明,替度格鲁肽可帮助部分患者实现肠道自主,具有良好安全性及耐受性。其获批填补了中国SBS治疗领域的空白,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梅斯医学:小儿短肠综合征患者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外,还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支持?
蔡威教授:SBS儿童患者的管理尤为复杂,因为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需求远高于成人。为了保证患儿的健康成长并预防潜在的并发症,制定一个全面且个性化的长期营养支持方案至关重要。该方案不仅要关注营养素的合理配比,还需要采取措施避免长期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特别是肝脏相关并发症。同时,SBS患儿的需要由儿科医生、营养师、外科医生、胃肠病学家、护士和心理学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以确保患儿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梅斯医学:基因治疗和其他新兴技术是否有可能改变小儿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格局?
蔡威教授:目前,SBS是一种由于小肠长度显著减少而导致的临床症候群。大多数情况下,SBS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如广泛的肠道切除手术,这些手术可能是为了治疗癌症、肠梗阻、炎症性肠病或其他严重的肠道疾病。由于这些病例并不是由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的,因此基因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的应用并不常见。尽管大多数SBS病例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但也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短肠综合征。这种先天性疾病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所致。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胎儿期肠道发育不全或异常,从而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短肠综合征的症状。这类病例虽然极为罕见,但为未来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