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储慧民教授:精准封堵,塞式封堵器的应用与操作技巧 | GW-ICC 2024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左心耳血栓的形成是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风险之一。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降低血栓栓塞风险的治疗中。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进步,塞式封堵器凭借其在操作灵活性和封堵效果上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左心耳封堵术中的主流选择。
近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长城心脏病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在本次会议上,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宁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脏消融专家储慧民教授,深入讲解塞式封堵器的特性、操作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应对方法,为介入心脏科医生提供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前沿见解。
梅斯医学:请简要介绍塞式封堵器的主要特性和适用范围,与其他类型的封堵器相比有哪些优势?
储慧民教授:塞式封堵器是当前应用于左心耳封堵术中的主要器械之一,从最初的第一代塞式封堵器到当前的第二代版本,技术上已取得显著进步。早期的塞式封堵器操作主要依赖后撤式操作,而现在的进口和国产封堵器(如AnchorMan)均可采用递送式或推进式操作。与盖式封堵器相比,塞式封堵器具有几个重要特点:首先,其内皮化速度更快,减少了对心耳口外部组织的影响,适合需要或可能进行心脏消融的患者,尤其是一站式手术中或即刻消融患者。其次,塞式封堵器在覆盖左心耳口部方面表现优越,能够有效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并在降低残余分流率和DRT(迟发性血栓)发生率方面展现出较好的趋势。
梅斯医学:在使用塞式封堵器进行介入手术时,有哪些关键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如何避免?
储慧民教授:在应用塞式封堵器进行手术时,精准测量心耳的大小尤为重要。左心耳的测量需要在X线造影下进行多角度观察,确保左心耳内部空间、梳状肌、口部直径以及分叶情况的准确评估。此类细致的测量有助于手术过程中更好地选择和调整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态。操作过程中,针对左心耳远端的确定和形态评估同样关键。对于某些复杂的左心耳形态,如“反鸡翅”或口部有分叶的情况,塞式封堵器的操作难度更大。手术的要点可以通过AnchorMan封堵器的一套口诀“三花聚顶法”来总结:第一步:一撤见花 - 操作中后撤封堵器时,先打开前部的“花苞”。第二步:二递送花 - 封堵器往左心耳尖部逐渐推进,同时进行造影监控。第三步:三侧开花 - 到达尖部后,通过后撤鞘管完成封堵器的全面展开,实现“三花聚顶”的效果。整个操作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稳定,避免过度用力,以防封堵器碰触脆弱的心耳壁引发心包填塞等风险。细致操作、避免粗暴手法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梅斯医学:在使用塞式封堵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储慧民教授:在做塞式封堵器的过程中,首先需遵循各类封堵器的释放原则,如Watchman的PASS原则和AnchorMan的4S原则,这些原则涵盖压缩比、封堵器释放位置和牵拉测试等关键要素,以确保封堵器稳定。未达压缩比或牵拉测试未过关可能导致封堵器脱落,特别是初学者需严格遵循这些标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手术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的风险。此类操作可以通过心腔内超声监测整个封堵过程来实现,心腔内超声不仅可以快速检测血栓和心包问题,还能更精准地监测压缩比,减少了全麻和食道超声的需求,从而更加精确地评估封堵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为进一步降低并发症风险,应关注术中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例如避免鞘管内血栓生成、控制ACT(活化凝血时间)等。如果术前已进行左心耳CTA影像检查,对术中操作点位的选择、封堵器的型号选择等将有极大帮助,从而提升手术顺利性。
总之,塞式封堵器凭借其操作灵活性和封堵效果,已成为左心耳封堵术的重要选择。然而,成功的操作不仅依赖于器械特性,更需严谨的技术与经验积累。通过精准测量、遵循操作准则及实时监测,心内科医生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体验。期待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塞式封堵器能为心脏介入治疗带来更多的突破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