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 2024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2024年,我国艾滋病防治领域迎来了又一里程碑式的进展。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分享了“2024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感染前沿/肝胆相照平台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背景介绍

01 中国的艾滋病大事记

1985年报道我国第一例艾滋病患者,1993年在国内开始用ZDV和DDC进行抗HIV治疗,1995年发布第一步《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003年我国全面启动艾滋病的免费治疗,2005年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出台,2016年全国推广发现即治疗的全球策略,2018版《艾滋病诊疗指南》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的“三驾马车”,2021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这展现了中国在艾滋病防控与治疗上的持续努力与进步。

自1985年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至2017年底,全国存活HIV/AIDS患者758610名,HIV新发病例逐年递增(CDC数据)。艾滋病防治面临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治疗困难等挑战,进口药物治疗费用昂贵,亟需研究能够在全国推广的治疗方案。

02 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的创立与推广

❈ 严峻的现实问题

早中期:两率居高不下,缺乏有效措施,药物毒副作用大,治疗失败率高;

远期:多脏器、多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不断增加;

难点:30%的病人免疫重建失败,机制不明确,无干预方法。

❈ 应对手段和效果

2006-2010初建并发展“中国方案”。国产仿制药为主的有效方案,减少大规模病人死亡,效优、价廉、毒副作用小,降低死亡和传染性;

2016完善“中国方案”。创建艾滋病综合诊治体系,由传染病向“慢病”规范化管理;

2022丰富“中国方案”。深入研究艾滋病的核心炎症机制,率先报道雷公藤多甙及其衍生物调控慢性炎症。

03 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发展历程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更新发布见证了“中国方案”的建立和完善。从2006年首版指南发布,到2021年第5版指南发布,指南的推荐方案始终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国情,并依托指南巡讲在全国推广使用。

《艾滋病诊疗指南》为我国艾滋病规范化诊治及病死率下降提供科技支撑,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艾滋病年病死率10年降低86%,病死率由2003年的22.6/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基本解决了我国艾滋病的治疗需求,使艾滋病由不治之症成为像高血压一样可防可治的内科慢性病,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04 指南更新背景

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和推陈出新,治疗决策依据增多;中国晚发现患者比例偏高,HIV早诊成为诊断重点;新的药物出现,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理念不断进步;进入后ART时代:聚焦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首次提出艾滋病脆弱人群概念,进一步推广全病程管理理念。

我国HIV/AIDS患者普遍发现较晚,约55%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感染时间在5年以上。2013年全国每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根据首次CD4水平初步判断感染时间情况,55.2%感染时间≥5年。出现艾滋病症状后,首次到确诊仍>30天;CD4+T细胞仅26cells/μL。2018版“艾滋病诊疗指南”提出,采用核酸检测进行补充实验,促进早诊。

更新要点

01 更新要点一:早期诊断

所有HIV患者均应在初次HIV诊断时进行病毒载量测定,有条件时在启动ART前要进行耐药检测。

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均可用于核酸补充实验,推荐首选使用定性检测试验作为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报告低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L报告检测值。

HIV核酸检测对于急性期/窗口期及晚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02 更新要点二:ART与新药

国内现有多种主要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涵盖NRTI、NNRTI、PI、INSTIs等类别,包括AZT、NVP、LPV/r等。特别提到CAB(2023年长效注射单剂)及ABC/DOR等特定药物。此外,还有复方制剂如单片合剂和复方单片制剂,如TAF/FTC/EVG/C等。值得注意的是,新药3TC/TDF/EFV(400mg)(依非米替)在2022年获批,为我国原研开发。这些药物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图片

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

a:EFV不推荐用于病毒载量>5×105拷贝/ml的患者;

b:RPV仅用于病毒载量<105拷贝/ml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患者;

c:ABC用于HLA-B5701阴性者;

d:DTG+3TC和DTG/3TC用于HBsAg阴性、病毒载量<5×105拷贝/ml的患者;

e: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250/μL的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NVP的治疗方案,合并HCV感染的避免使用含NVP的方案。

根据中国450例艾滋病患者依非韦伦(EFV)血药浓度分析,发现中国艾滋患者的依非韦伦血药浓度偏高,超出治疗窗比例更高;血浆依非韦伦浓度与体重显著负相关,低体重患者血药浓度更高;血浆依非韦伦浓度与患者血脂代谢异常显著正相关。因此,建议对中国HIV/AIDS病人,尤其对于低体重病患,EFV剂量可调整为400mg qn。

EFV减量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年节省超过1.44亿的经费。目前,中国仍有大量人群正在使用依非韦伦作为ART方案的首选药物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更多人正在使用依非韦伦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因此,依非韦伦减量的提出,为国家和世界节省了大量经费,普惠全球。

03 更新要点三:明确定义低病毒血症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低病毒血症的定义,新版指南更新:

一过性反跳(blips):病毒学抑制后,出现单一的1次可检测到的HIV RNA,随后又恢复到病毒学抑制。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 LLV):出现连续2次可检测到HIV RNA在50-200拷贝/ml之间。

04 更新要点四:明确定义免疫重建不全

目前国际上尚无对免疫重建不全统一定义,新版指南免疫重建不全(INR)诊断标准:

接受ART 4年以上,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超过3年,CD4+T细胞计数仍持续低于350/μL;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T细胞长期低下的原因。

为什么是4年?

ART 4年后,CD4+T细胞计数的增长将进入速率显著降低的平台期;对于第4年CD4+T细胞计数仍然低于350/μL的患者,其5-8年的CD4+T细胞计数平均恢复速率仅为20/μL/年。

05 更新要点五:首次提出艾滋病脆弱人群

艾滋病脆弱人群定义为具有以下任何一项的HIV感染者:1. 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儿童患者,孕妇;2. 晚确诊的患者;3. 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4. 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

对于艾滋病脆弱人群,应给予格外关注。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治疗肝炎、筛查和管理精神疾病、预防HIV诊断晚期。

尽快启动ART(确诊当天或确诊后7天内),注意对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CVD等进行筛查。推荐定期监测骨密度、肝肾功能及神经认知功能。需要尽可能简化慢性病和AIDS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06 更新要点六:全程管理内容的丰富

HIV/AIDS全病程管理:所有HIV感染者均推荐按照全程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

1. 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2. 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3. 个体化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4. 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AD)的筛查与处理;

5.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HIV/AIDS全病程管理强调改善策略,包括依从性教育、提供无偏见的机会性感染诊治服务,并建立多学科健康照护团队。策略注重个体化剂量和年龄相关慢性疾病的评估与治疗。通过优化方案、评估基线载量及预防HIV感染,确保早期检测和ART起始。管理患者合并症,如肿瘤、高血压等,并提供综合关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优化ART方案,评估依从性,选择有效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监测,以提升HIV/AID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结与展望

HIV诊疗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慢性免疫激活和慢性炎症,免疫重建不全,多脏器并发症,病毒储存库,功能性治愈等,艾滋病并发症已成为死亡主要原因,需综合治疗。

后ART时代,艾滋病治疗进入最后攻坚战。强调早发现早治疗,依托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转化平台,攻克免疫重建不全等新难题。建立研究支撑体系与政策研究转化平台,推动多学科综合诊治。关注多脏器并发症与病毒储存库问题,致力于实现功能性治愈。全面策略旨在消除艾滋病威胁,保障患者健康。我国艾滋病诊疗的重心已开始由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转移,攻克艾滋病临床研究难点,需要综合医院多学科合作,共同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4, 17(3): 161-90.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停药后仍可持续抗癌!联合疗法对抗“最常见”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25%

上篇:主编推荐 ‖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单用或与氨曲南联用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