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下,PMMA填充剂长什么样??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Hey guy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填充剂是一种永久性聚合物微球基填充剂,由悬浮在胶原蛋白或甲基纤维素中的PMMA微球组成。目前,PMMA已进入第四代,其颗粒已被改性为高度均匀、圆形和光滑,以减少不良事件。

2012年,使用紧凑的线性7至15 MHz探头描述了PMMA填充剂的超声模式,该探头是一个包含多个亮点的高回声矩阵,带有代表后声混响的迷你彗尾伪影。随着PMMA填充剂不断发展,超声探头的频率不断增加,达到70 MHz,重新评估其超声模式至关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新一代PMMA的高频和超高频的报告。

作者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新一代PMMA填充剂在高频和超高频下的超声方面的表现。

两名放射科医生(X.W.和R.S.)在注射人体和猪皮(离体)时以及注射人体皮肤后14天进行了超声波检查。研究中使用的设备是LOGIQ E10(GE Healthcare,Waukesha,WI)和Vevo MD(VisualSonics,Toronto,Canada),前者具有6至24 MHz的线性探头(高频),后者具有21至71 MHz的线性探针(超高频)。注射和发表已获得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填充剂在巴西获得了ANVISA(巴西卫生监管局)的批准,用于医疗用途,以纠正小身体部位的容量流失。本研究使用了2%、10%和30%的最新PMMA填充剂(Linnea Safe),装在1毫升即用注射器中。

_

人体受试者的注射由具有4年使用PMMA经验的皮肤科医生(M.F.)进行,使用22G钝针并遵循制造商的说明。将总体积为0.5mL的2%PMMA填充剂注射到每个鼻唇沟的深层真皮/浅层皮下。此外,将0.5 mL 10%PMMA填充剂注射到每个颧骨区域的皮下组织中,将1.4 mL 30%PMMA填充剂注入颏肌和下颌骨膜上平面。按照制造商推荐的浓度,在与人体相同的平面上对猪皮进行注射(离体),并在注射后随访48小时。

_

在所有浓度(2%、10%和30%)和所有研究频率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填充剂在注射时、第二天和14天后始终表现为具有亮点的高回声沉积物,产生迷你彗尾伪影(图1-3)。在彩色多普勒上,在人体皮肤中的沉积物周围没有检测到高血管。这些发现与产品的性质和之前的超声波描述一致。

图片

图1.:2%的PMMA超声(灰度)显示,在猪皮注射时和(C)鼻唇沟注射后14天,高回声沉积物(轮廓)上有高回声斑点和迷你彗尾伪影(小圆圈)(A、B和D)。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图片

图2.:PMMA在10%时的超声(灰度)在皮下组织中显示了与图1相同的超声外观:(A)在颧骨区域的注射时间;(B) 注射后14天;以及(C和D)在猪皮中注射时。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图片

图3.:30%的PMMA超声(灰度):(A和B)在下颌骨膜上平面注射后14天具有相似的模式;(C) 在猪皮注射时;以及(D)在注射时在猪皮皮下组织中。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使用高频探头时修改探头频率有助于识别带有迷你彗尾伪影的强回声焦点。与之前的PMMA配方相比,沉积物的高回声性在高频下似乎更微妙,但在超高频设备上非常明显。此外,当使用70 MHz时,强回声焦点变得非常明显,迷你彗尾伪影更加明显(见视频1)。

关于PMMA中的后部声学阴影伪影,之前曾描述过在注射6个月后出现,随着探头频率的增加,这也可以观察到,这也可能与超高频声波的穿透率较低有关(图3)。

因此,改变探针的频率可以证明有利于区分PMMA,PMMA可能被误诊为羟基磷灰石钙或聚己内酯(PCL)。

羟基磷灰石钙没有表现出带有迷你彗尾伪影的高回声病灶,但根据稀释程度,它表现为具有可变强度后部声学阴影伪影的强回声沉积物。

同样,超声波可以区分PMMA和PLC。因此,与PMMA相比,PLC通常显示低回声沉积物,高回声病灶呈现迷你彗尾伪影。

总之,超声波在检测新一代PMMA方面是有效的。了解美容填充剂的超声模式可以支持更好的美学规划和并发症管理。

参考文献

1. Sigrist R, Fassina M, Wortsman X. Ultrasonographic Patter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 at High-Frequency and Ultra-High Frequency. Dermatol Surg. 2024 Oct 3. doi: 10.1097/DSS.000000000000442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361534.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JCI】综述:克隆性造血与髓系肿瘤

上篇:肌肉的牵张反射及通过γ-运动神经元的中枢调控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