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专访 | 李悦教授专访:心律失常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与未来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作为我国首个敞开“大门”以开放姿态向广大医生普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平台,35年来,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始终坚持上下求索与薪火传承,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高规格、最大规模和最高水平的心血管学术交流平台。2024年11月4日~10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笔者特邀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候任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进行采访,分享心血管疾病个体化治疗和创新技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以及对新生代心血管医生的殷殷期望。

Q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在心律失常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您能否分享一些贵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经验,以及未来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趋势?

李悦教授:在现代医学领域,个体化治疗策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理念。因为心律失常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应该采用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措施。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例,个体对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呈现出显著差异。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心脏起搏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实现心律失常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以房颤为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心脏病、房颤类型和持续时间、左心房大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多数情况下,对于阵发性房颤以及一些经过严格筛选的持续性房颤,现有的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展现出卓越疗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其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心律失常的儿童或孕妇等不能耐受或不易接受射线暴露的特殊患者群体,超声导管指导的零X射线射频消融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外,对于心脏已经很大、处于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快速心室率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考虑实施房室内消融治疗与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的联合方案。

个体化治疗的实现对于心脏起搏电生理团队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要求手术医生充分掌握现有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能够灵活使用。未来随着临床上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个体化治疗新靶点和新手段。比如,近期我们团队发现了临床上抗肿瘤常用药物伊布替尼引起房颤发生的新机制——伊布替尼使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上调,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促进房颤发生。因此,理论上RAS抑制剂对于伊布替尼所致房颤应该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但这一理论还需要临床研究去证实。

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美国科学家突破性地发现了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团队前期也发现在心房组织中心房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存在着外泌体microRNA介导的交互网络。未来以外泌体microRNA为靶点的心房重构防治手段也可能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方向。这些研究成果的真正转化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最佳的、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

Q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各有优劣。根据您的临床经验,如何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长城会上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此提供新依据?

李悦教授: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比传统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在一些高水平的医疗中心,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两年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可以达到80%。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技术的进步、压力导管的应用和脉冲电场消融的使用,房颤消融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并发症大幅减少。

对于房颤的管理应该强调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控。《2024 ESC 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提出的“AF-CARE”综合管理策略,强调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整合、融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管控房颤。马长生教授主导的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房颤术者的分级评价体系以及强化培训措施等。这些举措对于推动我国房颤消融治疗的标准化、均质化进程,以及全面提升该领域治疗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Q 作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的导师,您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心血管介入医生。在传授您的创新技术和经验时,您最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您对于未来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发展有何期望,以及您希望学生们如何为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李悦教授:裘法祖院士很早就讲过“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因此,对于新一代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医生,首先要懂得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道理,要懂得敬畏生命。同时,年轻医生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要有创新精神,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临床中的科学问题,并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影像学、功能学领域。今年刚刚发表在Lancet杂志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传统造影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比,冠脉内影像学指导的PCI可以使靶病变失败的风险降低29%,使心源性死亡风险降低45%。功能学领域在2020年的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入选23000余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研究,发现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PCI相比,冠状动脉功能学指导PCI可以进一步使死亡风险降低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于影像学指导的功能学评估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团队开发了基于AI技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斑块三维重建系统,在指导慢性完全闭塞(CTO)、严重钙化病变PCI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MedStream 360全球手术直播中,我们团队向国际同行精彩展示了这一创新成果。在此,我衷心希望年轻一代的心血管介入医生要有开拓精神,重视医工结合,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发新质生产力,以推动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Q 作为下一届长城会的候任主席,您计划如何推动长城会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创新发展?

李悦教授:经过三十余年的创新与发展,长城会已成为覆盖亚太、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心血管学术盛会,每年参会人数达上万人,不断传递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进展,积极探索心血管疾病医疗和教育新模式,成为我国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钢铁长城。今年第三十五届长城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创造、关心关爱”。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学术平台,长城会将始终贯彻“学术、开放、引领、传播”的方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医工、医文、医信、医理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心血管医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预祝本次长城会取得圆满成功。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BMC Oral Health:高脂血症患者牙周炎与全因死亡率和特定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上篇:J Ethnopharmacol:胆汁酸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信号分子:对治疗策略的影响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