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的神经振荡调节:抑郁症加拿大生物标志物整合网络研究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重度抑郁症(MDD)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影响着数亿人。尽管多种药物可用于抑郁症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但这些药物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显现疗效。此外,首次药物治疗仅能使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缓解,后续的治疗步骤对于约一半患者依然无效。为了改善治疗效果,了解药物治疗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脑电图(EEG)数据评估神经振荡的变化,探索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与症状改善相关的神经机制,并将结果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的药物治疗部分纳入了125名重度抑郁症患者,他们接受了为期8周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根据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程度,将其分为治疗响应者(MADRS评分下降50%或以上)和非响应者。药物治疗起始剂量为10 mg,必要时在第2周增加至20 mg,研究通过在基线、第2周和第8周进行的EEG数据评估神经振荡的变化。EEG数据分析重点关注各频段的相对功率,包括δ(0.5-4 Hz)、θ(4-8 Hz)、α(8-12 Hz)、β(12-30 Hz)和γ(30-50 Hz)波段的变化。此外,研究还分析了37名接受16周CBT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评估CBT对脑电图变化的影响。
图1: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响应者在第8周的晚期相对功率变化
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响应者中,研究观察到治疗第8周时δ波和θ波功率显著增加,α波功率显著下降。δ波和θ波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双侧颞叶、顶叶、枕叶和扣带回皮层,而α波的减少则主要出现在双侧额叶和额极区。这些变化表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慢波(δ和θ)活动的增强与抑郁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
与此相反,在非响应者中,未观察到δ波和θ波的显著变化,但γ波功率在第8周时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左侧大脑半球和右侧扣带回皮层。这表明γ波的增加可能与治疗效果不佳相关。在CBT组中,响应者在治疗第2周时表现出δ波功率的显著增加和α波功率的显著下降,但这种变化在第16周后没有进一步增强。这表明CBT对慢波的影响较早出现,但对α波的调节作用可能持续时间较短。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相比,CBT未能显著影响θ波或γ波的活动。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的早期θ波功率增加与症状改善呈正相关,且这一关联在排除快速响应者后依然显著。相反,γ波功率的增加与症状改善呈负相关,这表明γ波的调节可能在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中更为突出。
图2: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非响应者在第8周的晚期相对功率变化
本研究提供了关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过程中神经振荡变化的有力证据,特别是δ波和θ波的增加与症状缓解密切相关,而α波的减少可能反映了大脑从内部情绪处理转向外部认知处理的转变。相较于CBT,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θ波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而CBT对早期δ波的调节较为突出。此外,γ波功率的增加可能是治疗效果不佳的生物标志物。
这些发现表明,神经振荡,尤其是慢波振荡的变化,可以作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反应的潜在电生理标志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振荡模式在其他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通过神经调节技术靶向这些振荡的可能性。
原始出处:
Schwartzmann B, Chatterjee R, Vaghei Y, et al. Modulation of neural oscillations in escitalopram treatment: a Canadian biomarker integration network in depression study. *Transl Psychiatry*. 2024;14:432.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4-0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