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 | 新方案: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显著延长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PFS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一旦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是一个挑战,EGFR突变在亚洲晚期NSCLC患者中非常常见,约51.4%的患者携带EGFR突变,对于这部分患者,铂类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开发一种更安全、更方便且疗效相当的无化疗方案仍然是一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NSCLC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例如,一项关于一线无化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的I期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客观缓解率ORR为77.3%,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93.8%),这表明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EGFR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该研究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一种新型人源化抗PD-L1抗体)联合安罗替尼(一种小分子多靶点抗血管生成TKI)这一无化疗方案在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有望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方法
这项研究是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单臂、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这一无化疗方案在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患者年龄18-75岁,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IIIB-IV期EGFR突变阳性NSCLC,既往EGFR-TKI治疗失败(包括未携带T790M突变的患者接受第一或第二代EGFR TKI治疗,携带T790M突变的患者接受第三代EGFR TKI治疗),ECOG评分0-1,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I期(剂量递增): 共9名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安罗替尼(8mg、10mg、12mg)联合固定剂量的贝莫苏拜单抗(1200mg)。II期(剂量扩展): 基于 I期研究结果,确定了推荐II期剂量(安罗替尼12mg联合贝莫苏拜单抗1200mg),并在II期剂量扩展队列中进一步评估该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耐受性。主要研究终点为I期:MTD,II期:PFS,次要研究终点:OS、ORR、DCR、DoR、TTR、12个月PFS率、12个月OS率。
疗效分析
II期: 中位随访时间为22.8个月(范围18.9-27.7个月),中位PFS为9.0个月(95%CI 6.3-11.8个月),中位OS为28.9个月(95%CI 19.1-NE),客观缓解率ORR为25.5%(95%CI 14.7%-39.0%),疾病控制率DCR为87.3%(95%CI 75.5%-94.7%),中位DoR为19.8个月(95%CI 7.7-26.2个月),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790M突变的患者中位PFS为9.0个月(95%CI 4.6-12.0个月),未携带T790M突变的患者中位PFS为6.9个月(95%CI 4.8-27.2个月),接受第一/第二代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患者中位PFS为9.0-11.8个月,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患者中位PFS为6.4个月。
安全性分析
I期: 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也未确定MTD,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1-2级手足综合征(33.3%)和蛋白尿(22.2%),仅有2名患者报告了3级AEs,包括高血压。II期: 51名患者(92.7%)出现了任何级别的TRAEs,其中最常见的为高血压(45.5%)、手足综合征(38.2%)和蛋白尿(27.3%),14名患者(25.5%)出现了≥3级TRAEs,4名患者(7.3%)报告了严重治疗相关AEs(SAEs),TRAEs导致10名患者(18.2%)中断治疗,7名患者(12.7%)降低剂量,55名患者中有38名(69.1%)出现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中最常见的为疲劳(16.4%)和甲状腺功能减退(12.7%),6名患者(10.9%)出现了≥3级irAEs。
结论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这一无化疗方案在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该方案有望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原始出处
Shi, M., Chen, P., Cui, B. et al. Benmelstobart plus an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EGFR-positive advanced NSCLC after failure of EGFR TKIs therapy: a phase I/II study.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9, 28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