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系统综述: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水平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显著相关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HBsAg清除可进一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是目前许多慢性HBV感染临床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英国的一项研究系统评估了HBsAg水平与远期疾病结局之间的相关性、HBsAg水平/HBsAg变化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指征的关系。结果表明,HBsAg水平可预测未经治疗慢乙肝患者远期肝硬化和肝癌风险。HBsAg水平与患者血清HBV DNAHBcrAgHBeAgHBV RNA水平、肝内cccDNA和肝内HBsAg表达等多种病毒学标志物显著相关。

图片

研究方法

在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结构化检索,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补充检索会议摘要(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 2021 - 2023年年会)、最新研究、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和灰色文献检索(在PubMed、Google和Google Scholar进行基于关键词的检索,以识别其他相关出版物),以确保获取所有相关证据。

纳入研究及受试者的特征

最终纳入82篇研究,51%为回顾性队列研究,85%在亚洲进行。61项(74%)报告了既往治疗详情的研究中,33项(54%)为未经治疗患者,12项(20%)为经治的患者,16项(26%)为混合人群。在77项(94%)报告研究期间治疗详情的研究中,26项(34%)为未接受治疗的患者,33项(43%)为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18项(23%)研究为混合人群。患者的平均年龄范围为27.3 - 57.2岁。

研究结果

01 在未经治疗人群中,较高的基线HBsAg水平更易发生肝硬化与肝癌

16项研究报告了定量HBsAg水平与远期疾病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肝癌(15项研究)、肝硬化(4项研究)和死亡率(无研究)。在多变量分析中,有证据表明定量HBsAg与远期肝癌发展相关,特别是在未经治疗人群中。三项中国台湾进行的未经治疗患者的研究报告表明,较高的基线HBsAg水平可独立预测肝癌的发生。另外,有两项中国台湾进行的研究多变量分析显示,较高的基线HBsAg水平可显著预测未经治疗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

02 HBsAg水平与多种病毒学标志物显著相关

38项研究按疾病分期报道了定量HBsAg水平数据。HBsAg水平在初期HBeAg阳性阶段通常高于后期HBeAg阴性,与自然疾病进展一致。较高HBV DNA水平、较小年龄、较高HBcrAg水平和较高HBV RNA水平与各疾病阶段较高HBsAg水平相关(图1)。在特定疾病阶段,高HBsAg水平与高HBeAg、肝内HBsAg水平和再治疗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1)。两项HBeAg阳性阶段研究中HBsAg水平与肝内cccDNA呈中度至强正相关。

图片

图1:慢性HBV感染中高HBsAg水平与(A)HBV DNA、(B)年龄和(C)HBcrAg之间的相关性

表1:慢性HBV感染者HBsAg水平与其他临床和治疗特征之间的关系

图片

03 HBsAg降幅与HBsAg清除、HBV DNA和肝内cccDNA水平降低相关

34项研究报道了HBsAg水平变化与患者特征的关系。在多变量分析中,随时间变化较高HBsAg降幅与HBsAg清除、HBV DNA降低相关。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HBsAg降幅与总肝内cccDNA水平降低呈现中度正相关。

肝霖君有话说

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表明定量HBsAg能反映患者HBV感染的状态,还在预测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方面具有临床实用性,有助于确定抗病毒治疗策略,以降低远期不良结局风险。既往研究表明HBsAg清除患者的肝内HBsAg阳性比例、HBV RNA和肝内cccDNA平显著降低,并且极大降低了疾病进展风险。本研究进一步证实HBsAg水平或降幅与多种病毒学标志物和治疗远期结局相关,这可以为慢性HBV感染的评估、管理和预后提供更多的指导信息。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HBsAg水平,合理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以追求最佳的治疗结局。

参考文献:  

Mahajan A, Kharawala S, Desai S, et al. Associa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Levels With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 Viral Hepat. 2024 . PMID: 39150061.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CAR-T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突破!JAMA子刊:73%患者获益,总生存期超26个月

上篇:读书报告 | CD8+T细胞浸润能力和效应功能的昼夜节律变化决定免疫治疗疗效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