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4 | 专访黄榕翀教授:从年龄角度看残余胆固醇对ASCVD风险的新见解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残余胆固醇是指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外的其他胆固醇含量。残余胆固醇越来越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直接因素,也是心血管风险的额外标记物。
近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 2024)在英国伦敦隆重召开,梅斯医学直击现场,与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心脏病学专家集聚一堂,共享此次盛会。本次盛会众多研究成果星光闪耀,为心血管领域带来了新的进展。会议期间,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黄榕翀教授展现了其创新研究成果,响彻国际舞台。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黄榕翀教授对这一重磅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以及研究结果对疾病诊治和管理的影响。
梅斯医学:本次大会,您带来了关于“美国成年人体内残余胆固醇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精彩内容,能详细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成果吗?研究结果对疾病的防控,诊治和管理有哪些启示?
黄榕翀教授:众所周知,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密切相关。以往,临床上主要关注重点大多集中在LDL-C水平上。然而,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单一血脂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ASCVD风险。因此,除了LDL-C水平外,还需要关注其他血脂指标,尤其是残余胆固醇风险。
在本次会议中,我们团队分享了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下与65岁以上的两组人群中,尽管LDL-C水平相似,但残余胆固醇对于ASCVD风险的影响却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仅凭LDL-C水平无法完全鉴别出中青年群体中那些处于较高ASCVD风险的个体。因此,还需要结合残余胆固醇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对大型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在6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残余胆固醇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尤为明显。研究数据显示,在青年人和中青年人群中,残余胆固醇水平对ASCVD风险的影响更大。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提示我们在评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ASCVD风险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多样化的风险指标,以便更准确地识别高风险个体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梅斯医学:当发现患者残余胆固醇异常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治疗策略有何不同?
黄榕翀教授:如前所述,我们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ASCVD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即使LDL-C水平相同,65岁以下与65岁以上的个体所面临的残余风险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针对65岁以下且残余胆固醇风险较高的中青年群体,有必要采取更为严格的综合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龄段内,除了关注LDL-C水平外,还应加强对所有相关风险因素的监测与控制,包括但不限于血压、血糖、体重指数(BMI)以及其他血脂参数。这种全面的风险评估方法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高危个体,也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残余胆固醇风险成为了我们在患者危险分层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指标。通过细致评估不同年龄组别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实施更加有效的ASCVD风险控制措施,进而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梅斯医学:在您的临床经验中,年龄因素对残余胆固醇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影响有多大?
黄榕翀教授:为了有效地管理不同年龄段患者的ASCVD风险,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除了年龄因素外,患者的共患病状况、对各种干预措施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其经济条件等,都是影响ASCVD风险和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控制ASCVD风险的过程中,对于残余胆固醇风险异常的管理尤为关键。首先,应依据中国或美国成人血脂管理指南的标准,将LDL-C水平控制在推荐范围内。在达到这一基本目标后,特别是对于65岁以下的高风险人群,应进一步评估其残余胆固醇水平是否达标。若发现残余胆固醇水平仍然偏高,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降脂措施。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并结合针对PCSK9靶点的小干扰RNA药物或单克隆抗体药物。
此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烟酸类药物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期进一步降低因残余胆固醇升高而导致的ASCVD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即使LDL-C水平已经达标,不同个体所面临的残余风险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降脂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细化,以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