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烧,不是新冠也不是甲流,而是感染了这种“野菌”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家住浙江的吴先生(化名),今年50多岁,身体一向硬朗,除了偶尔喝点酒之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10天前,吴先生突然发起39度高烧,在医院就诊发现,血液炎症指标比较高,并且肺部CT显示有细小结节,肺纹理有点紊乱。医生先是考虑下呼吸道感染,用了2天药后,体温一直38度以上,却没有任何好转。

持续高烧的原因

医生仔细询问吴先生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吴先生提到几乎每个周末会去乡下工作。发病前,老乡曾经送他一只竹鼠,他随后将其宰杀烹饪食用。难道是竹鼠?医生为吴先生的肺部进行了灌洗,对灌洗出来的液体进行微生物宏基因检测,结果报告是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而这样的感染病例较少见。这种真菌一般只有免疫缺陷病人才会感染的,人类和竹鼠是马尔尼菲蓝状菌主要的宿主,除了旅居东南亚地区容易感染外,吴先生就是接触了马尔尼菲篮状菌携带者——竹鼠。

持续高烧的原因浮出水面,通过针对性抗真菌治疗方案治疗,一周后,吴先生顺利出院。

致死率90%以上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TM),是一种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是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如艾滋病、长期使用激素、器官移植、血液病等)以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指征性疾病之一。捕抓竹鼠食用,在捕捉及宰杀竹鼠过程中可能感染。从吴先生的病例来看,即使健康者接触也存在感染风险。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致病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现双向型的致病菌,一般多发生于免疫力有缺陷或者是免疫功能抑制的人,其致死率非常高,能达到90%以上,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率低,常致漏诊,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局限性与播散型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播散型多见。

局限型多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

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脾脏、皮肤、淋巴结等多个组织和器官,最初通过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并随血流播散引起其他部位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消瘦、乏力、贫血、发热、咳嗽、咯血,也可伴有皮肤脓肿、斑丘疹、结节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其皮疹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中央性脐凹状皮疹或传染性软疣样坏死性丘疹。

皮肤表现

约40%-80%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出现皮肤损害。包括:脐凹样皮疹、丘疹、结节、坏死性丘疹、痤疮样病变、毛囊炎和溃疡,其中脐凹样皮疹多。

皮疹为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意义。发生率报道从25~55%不等。为坏死性丘疹,丘疹中央坏死结痂,形成具有特征性中心部凹陷形同“小火山”或“脐窝状”软疣状的小结。主要分布于面部,颈、躯干、四肢亦可见。少数累及生殖器,黏膜损伤与皮肤病变相似,常累及口腔、咽喉、消化系统和生殖器等。

图片

图1皮肤上出现多个红斑、脐状丘疹

图片

图2皮肤上出现多个红斑、脐状丘疹

图片

图3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HIV 感染患者的皮肤损伤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畏寒、寒战、发热,呈不规则中、高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消瘦、盗汗。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积液。

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

淋巴系统:常见颈部、锁骨上窝、腹部淋巴结肿大。

消化系统:腹痛、腹胀、腹泻、黄疸、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腹水等 。因腹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导致腹痛,以脐周明显,可有剧烈疼痛而无其他原因解释。病变波及口咽部时口腔疼痛,口咽部、上颚粘膜表面亦可见坏死性丘疹,累及食管时出现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上述疼痛影响患者进食,严重者无法饮水,流涎。

泌尿系统:肾功能改变,甚至肾功能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少见报道。

诊断

当 HIV 抗体阳性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CD + 4 < 50个/ uL, 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时, 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可能, 尽早多部位取材进行多次真菌培养或活检, 有皮疹者尽可能行皮肤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诊断依据包括:

①皮肤多发脐凹样或炎性丘疹;

②呼吸系统症状及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③肝脾或淋巴结肿大;

④腹部CT见典型“三明治”样征;

⑤真菌培养是确定病原菌最为可靠的方法,从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是诊断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金标准。在各标本检查中, 皮肤活检阳性率最高( 83.33%) , 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也超过 70%, 而其他组织马尔尼菲蓝状菌检出率相对较低。

治疗

虽然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情发展快, 未经治疗病死率高,但是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尽早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有:AmB-D、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伏立康唑、口服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等。

参考资料:

1.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

2. 魏沙沙(综述),李玉叶(审校).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6,(4).259-261.

3. 何艳,李凌华,唐小平.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5,(4).256-259.

4. 姚新越,李昕睿,杨敏.骨髓涂片诊断HIV阳性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J].海南医学,2019,(20).2712-2713.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癌痛如何处理?5个止痛药使用原则,16个评分量表推荐收藏!

上篇:病例 | 流感病毒感染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1例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