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伴心血管病,诊治有难度!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综述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睡眠障碍,发生冠脉疾病、心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升高。
近期,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上一篇综述指出,减重堪比有效的心血管药物。
文章指出,肥胖妨碍了心血管病的准确诊断,心血管医生认识到肥胖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
文章认为代谢健康型肥胖可能是一种过渡状态,即使没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炎症等情况,也可能会导致代谢问题,增加心血管风险。
肥胖者发生心血管病,易漏诊
肥胖者可能因症状不典型,会导致心血管病的漏诊或诊断延误,如不易听清心脏杂音,心电图诊断也会受影响。
肥胖也影响血压测量,比如常规血压袖带不合适。肥胖者血压变异性也较大,。
肥胖和心衰都可能会有呼吸困难,二者需要鉴别。肥胖也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表现容易混淆。
由于运动受限,平板试验对肥胖患者可能不太有效。此外,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降低。
利钠肽检测可的靠性也会受肥胖的影响,特别是HFpEF亚型,NT-proBNP水平与体重呈负相关,并且肥胖患者NT-proBNP水平通常较低,可能导致心衰的漏诊或延误诊断。
肥胖者中风后的症状也不容易识别,突然麻木或无力,可能因之前就有活动受限或有并发症而被忽视,肥胖可能加剧中风后并发症,如呼吸窘迫。
超重或肥胖患者中风的诊断过程变的更复杂。标准的成像技术,如CT和磁共振的检测结果可能不太准确。
肥胖患者的神经元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能有特殊性,肥胖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基线值,需要更细致的诊断方法。
体重指数分类的局限性,导致了“肥胖悖论”
文章也指出,作为肥胖的评估指标,体重指数(BMI)不能区分内脏和皮下脂肪,也不能区分身体瘦质量和脂肪质量,是有局限性的。
“肥胖悖论”是指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在急性心脏病后似乎预后更好,这些研究依据的就是BMI对肥胖进行分类。但BMI可能低估了脂肪过剩水平,并可能错误地将其归类为“健康”体重类别。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可改善心血管病预后,但癌症或晚期心血管病等则可能会发生体重减轻,表明预后较差。了解减重的原因有助于了解风险和进行有效的心血管病管理。
肌肉量较高的人也可能BMI较高,但这种情况心血管风险较低。
超重或轻度肥胖者营养状况良好,在急性疾病期对人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为有这些问题,肥胖悖论可能就因BMI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混淆。
LDL-C非最佳血脂指标
肥胖者选择降压药物也应注意,ACEI和ARB可保护肾脏,不影响代谢,可首选。
但应用钙拮抗剂更容易出现外周水肿。噻嗪类利尿剂可影响血糖,呈剂量依赖性,2型糖尿病患者应警惕。
对于血脂管理,非HDL-C应为肥胖患者的主要靶点,非HDL-C较LDL-C可更全面的评估心血管风险。
治疗血脂异常,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肥胖者要注意减重。体重每减少1公斤,LDL-C降低1.27 mg/dl。
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超重患者,优先选择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物,如GLP1-RA或SGLT2i,或不增加体重的药物,如双胍类药物。
建议慎用胰岛素、磺胺或噻唑烷二酮,以避免增加体重。
生酮饮食获益不确定
减重手术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从33%~90%不等。
每天减少500~1000千卡热量,可降低LDL-C和甘油三酯,同时增加HDL-C水平。通过饮食干预适度减重(5%~10%),也能显著改善心血管代谢。
采用地中海饮食等健康饮食模式可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优点是显著减轻体重,但生酮饮食对肥胖者的心血管获益尚缺少长期研究,目前仍有争议。
GLP-1RA不仅可减重,还可保护心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压,控制血糖和胆固醇,发挥多效性的心血管益处。
不建议心血管病患者使用芬特明+托吡酯和安非他酮+纳曲酮联合用药。
来源:
Rethinking weight loss treatments a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in obesit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Eur J Prev Cardiol. 2024;31(10):126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