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CM 2024 | 专访邵敏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早期识别与治疗策略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用于癌症治疗的新型药物,它们通过阻断免疫系统中的检查点蛋白来增强身体对抗肿瘤的能力。然而,这些药物有时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包括垂体损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是一种需要警惕的不良事件,及时诊断和恰当处理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近期,在第八届东方重症医学学术会议(OCCCM)上,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邵敏教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相关内容进行了精彩且全面的分享。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邵敏教授深度解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垂体损伤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梅斯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早期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垂体损伤?有哪些典型症状和检测指标?

邵敏教授: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T淋巴细胞对于识别并清除病原体和恶性肿瘤尤为关键。然而,T细胞的激活并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相反,T细胞的激活会受到一系列称为“免疫检查点”的自然机制调控,防止免疫反应过度而损害正常组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主要由单克隆抗体组成,通过阻断这些免疫检查点来解除T细胞的抑制状态,从而增强其对抗肿瘤的能力。尽管这种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也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统称为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其中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垂体损伤。

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垂体损伤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前6个月内出现,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疲劳与乏力、视力障碍、烦躁不安、抑郁或嗜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循环性低血压、低钠血症等。当患者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时,都应考虑是否存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损伤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诊断评估。

梅斯医学:一旦确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

邵敏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早期识别与管理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通过早期筛查、动态监测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诊断流程中,首选垂体磁共振成像(MRI)以评估垂体结构。同时,监测垂体靶腺激素水平,重点关注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垂体损伤诊断标准为,明显的TSH或ACTH水平降低;垂体MRI证实存在垂体损伤。如果患者无法进行MRI检查,临床表现加上两种或以上的靶腺受累也可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损伤。

一旦出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损伤,轻度损伤常常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甲状腺激素降低患者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性激素降低给予相应的雄激素、雌激素或雌二醇等替代治疗。然而,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肾上腺危象和甲状腺危象,初始治疗应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 IV Q1H维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激素使用过程中要监测体内激素的水平。在停用激素治疗24小时后,重新检测激素水平。这些靶腺损伤大部分会呈永久性,而累及到甲状腺和性腺往往都会在随后的半年或几个月之内慢慢恢复,而肾上腺受累这些病人可能会呈永久性损伤需要长期的激素替代维持治疗。

梅斯医学:从您的经验来看,如何平衡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垂体损伤的风险?

邵敏教授:平衡免疫治疗的疗效与垂体损伤的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过充分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定期监测激素水平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损伤,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益,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和筛查。例如垂体损伤的监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垂体MRI检查。在治疗前半年内,每月进行1次激素水平检测。在治疗后的半年内,每2个月进行1次激素水平检测。在治疗后的第2年内,每半年进行1次激素水平检测。当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会带来其他器官损伤,包括肺损伤和心肌损伤等。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结果进行够尽早识别和处理。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BMC Musculoskelet Disord: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因果关系研究

上篇:OCCCM 2024 | 专访尹海燕教授:激素治疗脓毒症休克:剂量、疗程与未来趋势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