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pus Sci Med: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血小板作用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广泛的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全身和器官的临床表现。尽管SLE治疗取得了进展,但患者的死亡率仍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心血管疾病(CVD)是主要死亡原因。羟氯喹(HCQ)被广泛用于SLE的治疗,已被证明能减少血栓事件和降低疾病活动度。HCQ的抗血小板作用主要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支持,但该试验不具备生理条件。本研究旨在使用总血栓形成分析系统(T-TAS)在模拟生理环境下评估HCQ的抗血小板作用。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了57名SLE患者。我们使用T-TAS测量患者的10分钟内压力曲线下面积(PL-AUC10)和达到10 kPa的时间(T10),并分析其与HCQ使用的关系。此外,还在健康供体的血样中,通过增加不同浓度的HCQ,测量PL-AUC10和血小板聚集反应。患者按实际体重(RBW)服用HCQ的剂量分为两组(<5 mg/kg和≥5 mg/kg),并进行比较。
在本研究中,共纳入了57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49名女性和8名男性,中位年龄为44岁(IQR 36-56),疾病中位持续时间为10.2年(IQR 3.3-18.8)。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在血液采集时通过SLE疾病活动指数2000(SLEDAI-2000)评估,中位分数为1(IQR 0-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羟氯喹(HCQ)剂量与血栓形成总量的关系。
首先,我们比较了三组患者的T-TAS测量值,即未使用HCQ的患者(n=18)、HCQ/RBW<5 mg/kg组(n=25)和HCQ/RBW≥5 mg/kg组(n=14)。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PL-AUC10(10分钟内压力曲线下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009)。HCQ/RBW≥5 mg/kg组的PL-AUC10显著低于HCQ/RBW<5 mg/kg组(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283.3和380.4,p=0.001),而未使用HCQ的患者与HCQ/RBW<5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377.5和380.4,p=1.0)。然而,三组之间的T10(达到10 kPa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19)。
进一步分析显示,HCQ/RBW与PL-AUC10之间存在相关性(rs=-0.47,p=0.002)。当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HCQ/RBW与PL-AUC10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时,曲线显示PL-AUC10在HCQ/RBW约为4 mg/kg时开始下降,并在约5.5 mg/kg时达到平台。我们定义PL-AUC10最低的三分之一患者为明显抗血小板作用组,该组的PL-AUC10显著低于未使用HCQ的患者(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241.3和377.5,p<0.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该定义的AUC为0.93,证明了该定义的合理性。明显抗血小板作用的最佳临界点为HCQ/RBW 4.6 mg/kg,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80.8%,AUC为0.83。
在健康供体的血样中,不同HCQ浓度对PL-AUC10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也得到了验证。随着HCQ浓度从0增加到10 µg/mL,PL-AUC10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p值分别为0.037、0.009和0.014)。此外,HCQ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p值分别为0.016和0.016),但对其他聚集剂(ADP和胶原)的影响不显著。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PL-AUC10与SLE患者的器官并发症、共病、其他药物和自身抗体无显著关联,除了贝利尤单抗(BLM)。BLM的非使用者的PL-AUC10显著低于使用者(中位数分别为357.8和399.5,p=0.020),但这可能是由于BLM非使用者中较多患者使用HCQ剂量≥5 mg/kg所致。因此,BLM对PL-AUC10无显著影响。
SLE患者HCQ剂量T-TAS测量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首次在模拟生理环境下,使用T-TAS验证了HCQ的抗血小板作用,并确定了其作用剂量范围。研究结果表明,HCQ在剂量达到RBW的4.6 mg/kg以上时,明显发挥抗血小板作用。T-TAS在评估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的血栓形成风险方面具有潜力,并为未来基于HCQ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原始出处: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aluated by the total thrombus-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 (T-TAS). Lupus Sci Med. 2024 Jul 8;11(2):e001223. doi: 10.1136/lupus-2024-001223. PMID: 38977356; PMCID: PMC1125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