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任职40家医院院长?当地卫健局回应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近日,一则“一人任职40家医院院长”的词条冲上热搜,起因是前段时间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布了一则与医院相关的任命通知:这位新上任的院长兼任了39家医院的院长,除了县医院以及共同体总院院长外,还兼任19家分院院长,17家卫生院院长和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
此事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关注与讨论。有网友议论,“院长一人忙得过来吗?”“他拿多少份工资?”“能同时管理40家医院,真乃神人也”“怀集县医院都归他管了”
网友质疑,40家医院能管的过来吗?每天一家医院去一趟都走不过来吧。就算不去,一天一个电话,一个聊3分钟,40家医院也受不了啊,关键是那么多事情安排的过来吗?
当地卫健局回应
面对外界的关注和质疑,当地卫健局迅速作出回应:系医共体措施,他只拿一份工资。
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一决策是医共体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多个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在这一模式下,罗雨桥将担任医共体的总协调者,主要负责制定医共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监督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并协调各医院之间的合作。他并不会直接参与每家医院的日常运营。此外,各医院依然保持其独立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运营和管理权。
对于公众担忧的医院运营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卫健局表示,虽然医共体改革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但也会加强对医共体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不受影响。同时,罗雨桥作为医共体的总负责人,将更多地发挥协调和监督作用,而不是直接插手各个医院的日常工作。
何为“医共体”?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由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提出的改革工作。所谓的医共体指的是,将一个地区,主要是指县域范围内,基层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区域卫生资源有机整合,以县一级的医疗机构作为主要领导,分别联系若干乡镇卫生院或村社卫生室,成立推动利益、责任、服务共同相互协作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向基层下沉,引导群众在生病初期能在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和治疗,尽量让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在县域范围内就能够基本有效解决。
医共体更多的是参考医疗集团的组织形式,运用核心医院的家族式,以大家长身份来整合与统筹集团内的医疗资源。
同时重建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组织系统和医疗服务的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组织构成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法人代表的统一性和医疗组织的紧密性关联。
2023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科学构建、规范内部运行管理、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完善支持政策等方面,对全面推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提出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即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警惕权责推诿问题出现
医共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然出现领导怕担责,互相推诿等行政人事上的问题。有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移交基层机构管理权限后容易滑向一个极端,认为“我已经被剥夺权力了,之后什么都管不了,也没有责任了”。为了避免这一类问题的发生,必须完善政府办医权责清单、医共体章程、外部监管清单等制度安排,让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有效参与医共体重大的人事任免、预算分配、绩效考核等工作。
也有专家就此给出建议:一是从行政管理和临床专业两个角度,选配能力较强的干部担任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二是开展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治理能力培训,包括预算管理能力、医保管理能力、数据收集分析能力、评价结果运用能力等培训;三是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站在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角度,去开展医共体的综合管理和运行评价。
医共体模式目前仍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实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不足,也可能遭受质疑,希望各地能在质疑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医共体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让百姓获得更公平、更优质的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