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沟的分析及美化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鼻唇沟,或称法令纹/笑纹,它们是从鼻子两侧延伸到嘴角的两条皮肤褶皱。鼻唇沟从鼻翼、脸颊和上唇的交界处开始,呈直线状、凸状或凹状延伸,并在嘴角下方和侧面结束。

图片

鼻唇沟是重要的中面部标志,是微笑机制的关键,是脸颊、嘴巴和下巴之间的独特边界。除了新生儿和因身体原因面部瘫痪的人外,几乎每个人都有鼻唇沟。

鼻唇沟是衰老和皮肤弹性丧失的最早迹象之一,它们通常在 30 多岁时变得明显,然后随着皮肤变薄和松弛而变得更加明显。即使有时它可以作为先天性形态表现出现在年轻人中。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吸烟、紫外线辐射和严重的变化会加剧这一过程。

图片

鼻唇沟的解剖

鼻唇沟不是一个简单的折痕,而是一个复杂的三维曲线,它是提上唇肌和颧大肌沿鼻唇沟的皮肤插入颧脂肪垫内侧边界的折痕产生的。因此,鼻唇沟可以定义为面部的自然成分之一,而不是由于衰老而出现的皱纹。

图片

显微镜下,鼻唇沟表现为深部皮肤凹陷。在其外侧,皮下空间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结缔组织纤维组成,垂直于真皮,形成连接模拟肌肉和皮肤的纤维隔膜。

在上唇区域,在鼻唇沟的内侧,纤维间隔缩小,在颧大肌和皮肤之间建立了短而牢固的连接。纤维隔膜之间的空间充满了脂肪组织。SMAS(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 II 型形态显示各种肌肉细胞延伸到直接插入真皮的纤维隔膜中。

图片

影响鼻唇沟形成的因素包括沟上皮肤厚度的减少、沟上多余的皮肤下垂、沟侧面的过多脂肪沉积、颧骨脂肪垫的下垂和/或松弛以及肌肉过度活跃。在老年人中,与突出的鼻唇沟相关的因素通常不止一个,而且鼻唇沟因人而异。

图片

鼻唇沟的深度和突出度也可能影响和扰乱面部表情。然而,它的完全消除可能不利于面部和谐。

图片

什么原因导致鼻唇沟加深?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这些褶皱是衰老的标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鼻唇沟是人体解剖学的正常部分,每个人都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更深,也可能会下垂。

由于多种因素,鼻唇沟变得更加明显。因素包括以下:

由于上述因素,随着皮肤老化,面部表情会导致更深的皱纹。由于面部胶原蛋白和脂肪较少,皮肤容易发生更永久的变化。

其他在皮肤老化中起作用的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面部肌肉的重复运动会产生皮肤皱褶并引起动态褶皱。皱纹首先形成动态皱纹,然后最终固定为细线。功能亢进的肌肉逐渐将动态线条转变为永久的深层静态皱纹和裂缝。鼻唇沟会在面瘫者消失,这意味着面部肌肉是鼻唇沟形成的主要病因。

图片

评估

图片

五个主要等级:

1、3、5、7和9代表尚可见的皱纹;可见的细皱纹;轮廓分明的中度皱纹;深雕边皱纹和冗余的褶皱。

第 2、4、6 和 8 代表在主要皱纹之间。

美容治疗

美化鼻唇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注射填充剂,注射肉毒素也可以改善在微笑或进行面部不对称运动时出现的加深的鼻唇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鼻唇沟上单独使用填充剂可能会产生不良结果,尤其是当产生显着鼻唇沟的主要因素是肌肉过度收缩时。

由于皮下组织和脂肪等结构失去生物力学支持,肌肉过度活跃会对皮肤的特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鼻唇沟的美容治疗主要为相关肌肉的松解和脂肪垫的提升,当然手术和填充也是可行的方法,只是有可能对面部表情的呈现造成影响。

脂肪垫提升

颧骨脂肪垫使面部具有年轻时特有的丰满感。在年轻人中,颧骨脂肪垫高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颧骨脂肪垫的位置会下垂。

图片

造成颧脂肪垫下垂的原因包括:重力、松弛的弹性纤维隔、眶下脂肪室的下垂(眼袋)等。改善颧脂肪垫最流行的方法是通过颧脂肪垫抬高,颧骨脂肪垫的垂直抬高是重建年轻颧骨轮廓的有效方法,但是所有的手术都有可能有并发症,请谨慎选用。

图片

针对眼轮匝肌的刺激能否连带提升颧脂肪垫,尚无文献有此研究,大家可以进行尝试,从解剖结构上看是可行的。

肌肉松解

在解剖中观察到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颧小肌和颧大肌与鼻唇沟真皮的附着。在所有标本中,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颧小肌的一些浅表纤维明显附着在鼻唇沟的真皮上,而在一些标本中,颧大肌的少数纤维附着在鼻唇沟的真皮上。针对这些肌肉的治疗, 可对鼻唇沟产生有益的影响。

图片

鼻唇沟是面部的正常部分,不是缺陷。尽管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或加深,除了手术之外,手法及针刺的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多大的改变,保持多长时间,并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但相对于手术来说,这是更安全的方法。不会对面部表情造成不利表达的影响。

虽然岁月轻卿惹人怜,但经过时光的沉淀,依然可以美的优雅、大方、风情万种。

参考文献

Stefura T, Kacprzyk A, Droś J, et al. Tissue Fillers for the Nasolabial Fold Ar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esthetic Plast Surg. 2021;45(5):2300-2316. doi:10.1007/s00266-021-02439-5

Faris C, Heiser A, Jowett N, Hadlock T. Minimal Nasolabial Incision Technique for Nasolabial Fold Mod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JAMA Facial Plast Surg. 2018;20(2):148-153. doi:10.1001/jamafacial.2017.1425

Kopera D, Palatin M, Bartsch R, et al. An open-label un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dermal filler Princess VOLUME in the treatment of nasolabial folds. Biomed Res Int. 2015;2015:195328. doi:10.1155/2015/195328

Innocenti A, Melita D, Innocenti M. The use of resected SMAS as autologous graft for the correction of nasolabial folds during rejuvenating procedures. Acta Biomed. 2021;92(5):e2021299. Published 2021 Nov 3. doi:10.23750/abm.v92i5.10056

Philipp-Dormston WG, Wong C, Schuster B, Larsson MK, Podda M. Evaluating Perceived Naturalness of Facial Expression After Fillers to the Nasolabial Folds and Lower Face With Standardized Video and Photography. Dermatol Surg. 2018;44(6):826-832. doi:10.1097/DSS.0000000000001419

Sundine MJ, Connell BF.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ubcutaneous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facial support on the nasolabial crease. Can J Plast Surg. 2010;18(1):11-14.

Robati RM, Abdollahimajd F, Robati AM. Evaluation of Subcision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e Prominent Nasolabial Folds. Dermatol Res Pract. 2015;2015:976153. doi:10.1155/2015/976153

Hur MS, O J, Yang HM, et al. Heights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facial muscles acting on the nasolabial fold by disp and three-dimensional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LoS One. 2020;15(8):e0237043. Published 2020 Aug 4. doi:10.1371/journal.pone.0237043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Volume 30, Issue 6, November/December 2010, Pages 790–797

Owsley JQ, Roberts CL. Some anatomical observations on midface aging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Plast Reconstr Surg. 2008 Jan;121(1):258-268. doi: 10.1097/01.prs.0000293872.14916.bb. PMID: 18176229.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论文解读|Zeng H/Zhang W/ Zhang Y教授团队揭示奥拉帕尼在治疗BRCA1突变型肢端型黑色素瘤方面的重大进展

上篇:这个“异物”名字叫做子宫托!影像上不要误认为其他

首页 > 医疗学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