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Funct Biomater:3D打印支架与骨内牙周缺损的再生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牙周炎是一种持续的炎症,与牙菌斑的积累有关,影响支撑牙齿的组织,包括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其患病率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显著升高。此外,它是60岁及以上成年人拔牙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临床和影像学症状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如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脓毒、牙槽骨吸收和活动,最终导致潜在的牙齿脱落。对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的进展以及预期的治疗结果,仅凭临床评估不足以做出诊断,应始终结合影像学检查。
在日常实践中,最常用的x光片是尖周x光片、咬牙x光片和全景x光片。然而,上述技术有时会产生误导,因为它们描绘的是三维(3D)结构的二维版本。因此,它们有局限性,包括投影误差和解剖结构的重叠,以及在颊-舌方向缺乏可视性。这使得区分舌部和颊部皮质板以及检测某些类型的牙周缺陷(如骨内缺陷)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限制并提高评估3D结构形式的精度,先进的成像技术变得势在必行。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是一种高效的非侵入性工具,可提供高精度的硬组织三维图像。1998年,Mozzo等人首次将其引入牙医和颌面外科医生。与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相比,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3D图像,同时具有较低的辐射暴露效率和较低的费用。对比三维立体图像和二维图像在识别人工骨缺损方面的效果的研究表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检测和分类骨缺损方面的灵敏度从80%到100%不等。相比之下,口内x线片的灵敏度为63%至67%。此外,当与根尖周图像和全景图像并置时,CBCT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如没有失真和重叠,呈现的尺寸与实际尺寸一致。由于这些优点,CBCT的应用经历了显著的激增,特别是在术前评估和复杂外科手术的策略规划中。目前,CBCT成像主要应用于牙颌面外科、种植学、正畸学和牙髓学,但它不是牙周病诊断的标准技术。然而,如果常规放射学方法不能提供治疗所需的信息,则应将其用于牙周诊断。CBCT在牙周病中的一个应用是骨内缺陷的诊断和治疗,如前所述,这需要对形态进行3D评估。这些缺陷可能包含一个、两个或三个壁,其基部位于牙槽骨的顶端。它们通常与牙周炎的晚期阶段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牙周再生治疗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善受影响牙齿的前景。鉴于目前的再生方法,骨内缺陷的成功再生是可以实现的,这取决于缺陷的形态,包括大小、形状和角度等因素。许多出版物强调了再生方法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有效性,超越了传统技术,如开放式皮瓣清创手术(OFD)。
再生医学在牙周病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历史背景,如图1所示。它遵循个性化组织工程的指导方针,根据口腔环境的独特条件定制。理想的支架应该包含安装在多孔结构中的生物相容性口腔再生细胞,以承受机械功能,并允许必需元素和生长因子的运输,从而有助于愈合。图2展示了传统牙周再生和结合3D打印支架的创新方法的比较过程。利用CBCT数据的CAD/CAM技术促进了定制牙科产品的制造,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同种异体骨块。每个块根据数字符号定制,精确匹配缺损结构,使骨与移植物之间的间隙最小化,促进再生效果。考虑到对这些机制的更全面理解可能带来的潜在治疗益处,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以探索与3D支架在人类和动物骨骼内缺陷再生中的功效相关的关键发现。这篇综述在其科学领域是独特的,因为它代表了对来自人类和动物研究的数据的初步分析。
方法:在七个电子数据库(PubMed, Scopus, ScienceDirect, Google Scholar, Cochrane, Web of Science, Ovid)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根据指定的资格标准检测相关研究,并与PRISMA指南保持一致。两名独立审稿人进行了手稿的筛选和选择,进行了数据提取,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非随机临床试验和sycle的动物研究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偏倚风险。
图1所示。牙周再生技术的历史演变
传统牙周再生工艺与3d打印支架创新方法的比较
按照PRISMA指南进行系统评价的流程图
研究的主要特点
在非随机临床试验中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入选人类研究的偏倚风险
使用sycle的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入选动物研究的偏倚风险
结果:最初鉴定了799篇文章,通过去除重复进行了细化。在根据标题和摘要对471篇文章进行评估后,仍有18篇研究进行全文评估。最终,只有两份手稿符合有关人体试验的所有资格标准。两项研究均为前瞻性非随机临床试验。此外,还纳入了11项动物研究。
结论:使用多维度、3D打印、定制支架似乎可以刺激牙周再生。虽然报告的结果令人鼓舞,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3D支架的理想特性。
原文出处:Davidopoulou S, Karakostas P, Batas L,Multidimensional 3D-Printed Scaffolds and Regeneration of Intrabony Periodontal Defects: A Systematic Review.J Funct Biomater 2024 Feb 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