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的临床总结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一、心脏酶类标志物检测

血清中有多种酶,但各种酶的来源或组织、器官特异性不一。其中血清CK、CK-MB、AST、LDH、α-HBD等主要来自于心肌,一起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脏疾病有重要意义。但作为心脏的酶类标志物主要有:LDH、CK、 AST及其同工酶等,这些酶在血清中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心脏功能的好坏和心肌细胞结构的完好程度。

(一)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1.乳酸脱氢酶

LDH属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肾脏、肝脏中含量最丰富,LDH测定常用于诊断心肌梗死,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2.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是由H和M两种免疫性质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四聚体。人体组织中的LDH用电泳法可分离出5种同工酶。

(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1.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

 

男性(U/L)

女性(U/L)

25℃

10-65

7-55

30 ℃

15-105

10-80

37 ℃

38-174

26-140

临床意义:

CK测定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3-6h就开始急剧升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20-30h达高峰。CK对诊断心肌梗死较AST、LDH的特异性高,但此酶 增高持续时间较短,在2-4d后就恢复正常。

病毒性心肌炎时,CK活性也可明显升高。

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至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在急性脑外伤、脑膜炎、恶性肿瘤、肺梗死、甲状腺功能低下时,CK可可增高。

2.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CK)分子是由M亚基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在细胞质内共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 CK-MM(CK-3)。

(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在心肌细胞内含量最多。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

AST有两种受不同基因控制的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中。

心肌中含有诸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体内发挥着重要功能。但作为反映心脏结构和心肌损伤的蛋白类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cTn)。

正常人血中Mb含量很低,当心肌损伤时,血中Mb明显增高;肌钙蛋白是心肌的结构蛋白,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肌钙蛋白C(cTnC)、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其中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

(一)血清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与氧的亲和力比Hb强,在极低的氧张力情况下,肌肉缺氧时,可释放氧供肌肉收缩的急需。肌红蛋白是组成骨骼肌和心肌的主要蛋白质,当肌肉损伤时,可以从肌肉组织中漏到循环血液中,使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增加,该指标用于判断是否发生肌肉损伤。

参考范围:

健康成人Mb <70ug/L 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本地的正常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血清Mb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 长期休克等。

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

(二)肌钙蛋白I测定

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由三个结构不同的亚基组成,即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C(cTnC).心肌钙蛋白T、I(CTnT、CTnI)由于分子量小,分别为37000D和24000D,所以发病后血中浓度迅速升高。

参考范围:

cTnI <0.8ug/L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本地的正常参考范围及诊断标准。

临床意义:

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 AMI发生后4-8h血清中的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6-10d恢复正常。即出现早,和CK-MB相当或稍早;消失慢,持续时间超过LD1,诊断的窗口期特别长,兼有CK-MB和LD1的优点。

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CK-MB和 Mb,可用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cTnI。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用阴性结果都可排除心肌损伤。

爱去舞 人体艺术 妇科学问

下篇:心脏功能检测项目解析(心肌酶、cTnI、BNP)

上篇:心脏CT横断面解剖

首页 > 前沿资讯
闽ICP备17012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