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去湿,祛风防疫,健脾益气——详解端午养生之道!
医疗资讯网-妇科问诊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
端午节,大家的脑海不禁浮现出“玉粽袭香千舸竞”的美好画面。而广东地区连续多日的“龙舟水”给端午节的到来增添炎热潮湿之意。如何在五月初五端午时节清暑去湿,祛风防疫,健脾益气呢?让我们探究一番端午养生之道。
该时期,气候湿热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进行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
吃粽子的“忌”与“宜”:
忌作为夜宵:
粽子较难消化,不宜完全当做正餐食用,否则容易吃过量。建议在午餐或晚餐时吃一点,再搭配些白粥。要特别提醒,别将粽子做夜宵,以免因食后腹胀而影响睡眠。忌留过夜吃:
粽子因含有肉、豆类,容易变质,开封的粽子最好一次吃完,不要留过夜。大分量的粽子实在无法吃完也不要勉强自己的胃,吃前先将它分成小份,用保鲜盒封好保存在冰箱里,再次食用时要加热10分钟。忌搭配啤酒吃:
吃吃粽子,再加几杯冰啤酒很是惬意。但对于胃病患者而言,这却是大忌。胃病患者,最忌难消化及生冷的食物,吃粽子再加上冰啤酒的话如“雪上加霜”,会令胃病症状加重。宜搭配茶:
吃粽子时最好不要再大鱼大肉,以免加重胃肠的负担。吃粽子时可以喝些普洱茶来帮助消化,有胃热的人则可以喝绿茶。但切记,有胃病的人尽量喝淡茶,不要喝浓茶。
宜搭配水果:食粽子搭配水果也可以解腻、助消化,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吃粽子时,最好搭配苹果和梨,少量的西瓜(不要冰镇)也行。
宜搭配山楂乌梅汤:
本身没有胃病的人,吃了粽子后可以煲些山楂乌梅汤来喝(山楂30克、乌梅15克、瘦肉150克。加水后煲40分钟,可供2-3人饮用);或者用山楂、神曲煲些消滞茶来喝(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布渣叶15克、陈皮3克。加水200-300毫升,煲30分钟,即可饮用)。
【药浴小贴士】药浴,就是指用药草煮水泡澡,并非淋浴。建议在相对保温的环境中,沐浴15~20分钟,水温最好在40~45摄氏度。每周可2~3次。老年人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要适量缩短泡澡时间,中途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太 溪: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注意要点:
1、每次选择2个穴位,每次10-15分钟;
2、选用艾灸疗法时,阴虚体质患者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番茄土豆排骨汤
材料:番茄300克、土豆500克、排骨500克。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氽烫后用清水冲干净,与切块的土豆一起放入砂锅,加水3000ml,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为文火,煮40分钟后,加入番茄,再煮2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白鲫滚荷包蛋汤
材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处理干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锅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即可。
功效:祛湿开胃。
上汤红苋菜
材料:红苋菜1斤、瘦肉末若干、高汤1杯、蒜头2个。
做法:红苋菜择洗干净,备用;锅中入油,爆黄大蒜头,炒瘦肉末至变色,倒入高汤煮沸;汤滚后放入苋菜,煮软后,勾琉璃芡,起锅。
功效:清热健脾、除湿止痢、收敛止血、通利二便。
芹菜拌豆腐
材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调味品适量。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功效:平肝清热、利湿解毒。
木棉花莲蓬薏米汤
材料:木棉花15克、薏米30克、莲蓬10克、冬瓜2000克、蜜枣1只、盐5克。(3人份)
做法:清水3000ml放入瓦煲内,煮沸后加入木棉花、薏米、莲蓬、冬瓜和蜜枣。武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消暑,健脾祛湿。
红豆薏米粥
材料:红豆50g、薏苡仁50g、小米50g、糯米50g。
做法:红豆、薏米、小米、糯米用清水洗净,浸泡红豆、薏苡仁;将红豆和薏米倒在锅里,加足量的清水。开大火煮沸后,转中火煮30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
乌梅三豆饮
材料:药用乌梅5-10枚,黑豆、黄豆、绿豆各30g,白糖/冰糖适量。
做法:黑豆、黄豆、绿豆提前浸泡,将乌梅与豆子一起倒入锅中,加约2000毫升的水,大火烧开,改成小火继续熬煮2小时以上,以白糖/冰糖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生津。■
【来源:本文综合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